
近日,一款以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简称“蝠桃瓶”)为原型设计的文创产品,在网络上引发“不尊重历史”“消费文物苦难史”的争议。据中新网报道,上海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内部正在就此事进行讨论。
网友指出,这款冰箱贴的“发光功能”与“瓶底开孔”设计,与蝠桃瓶流落海外期间被填埋狗粪沙泥、改装为灯座的特殊历史形成了令人不适的呼应。甚至有人吐槽,“这相当于用鸦片纪念林则徐”。
图源 网友视频截图
文创开发的本意,是让文物以更加新颖有趣的方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但创意不是创伤,尊重历史不能调侃伤痛历史。就像之前备受争议的“鲁迅文创”,制成冰箱贴可以,但恶搞成“黄毛迅哥儿”无疑触碰了底线。如此随意消费,哪里还有对历史基本的敬意、做文物文创的诚意?
据了解,蝠桃瓶底部未被钻孔,一度沦为灯座;而该款冰箱贴,不仅可以发光,底部还被“钻孔”。该说这样的设计是还原度高呢,还是过度还原、多此一举呢?
有网友质疑:“做文创的人究竟有没有好好做背调?”或许,文创设计者恰恰是做了背调,才有了这个“巧思”。殊不知,过度强调和调侃其被改造的“屈辱史”,反而消解了文物归乡的象征意义。
无论此款产品是否为博物馆自主开发,馆方都应该有责任进行整改,并深刻反思,给公众一个真诚道歉。同时提醒相关行业,“文创”即以文为首,创随其后,前提是要充分尊重历史文化,坚守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
文物归乡,承载着厚重历史和民众情感。2002年,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以4150万港币的天价竞得此瓶,创下了当时清代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2004年,张永珍将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捐赠仪式上,她说:“花瓶终于又回到了中国人手里,真的好开心。不想让这独一无二、具有历史传奇的稀有珍品再次流到国外,所以我今天把它捐赠给国家。”对此,我们应更多一份敬畏之心。
拒绝低俗恶搞、把握创作边界,需在创新表达与历史尊重间,找到最精准的平衡点。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任思凝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