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着白大褂、顶着“医生”头衔,在短视频和直播间中侃侃而谈……这样的“网红医生”真的靠谱吗?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胡强强表示,有的“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还有的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提醒,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和广告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请大家不要轻信,防止上当受骗。
医疗健康科普,本是一件好事。医生凭借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以短视频为媒介,用通俗语言解读健康话题、辟谣解惑,对公众认识疾病、科学预防极具价值。
然而,这些医疗科普信息,并非都能经得起科学验证——有的似是而非,比如将反式脂肪酸夸大为“致命化学物质”,无视其在合理摄入范围内的安全性;有的颠倒黑白,比如鼓吹“碘伏漱口”,实则可能刺激黏膜、导致碘超标。这些“伪科普”的危害,远超一般的摆拍视频,前者无非是为了吸引眼球和博取流量,后者却可能误导公众行为,直接危及健康。
除了这些“伪科普”视频,“虚构病例、杜撰故事”同样具有危害性。当公众发现这些“温暖人心”的故事都是剧本时,情感无疑受到了欺骗。而且,这也可能会形成“狼来了”效应:真实的医患故事出现时,公众可能因信任崩塌而选择质疑,最终损害整个医疗科普领域的公信力。
国家卫生健康委此次明确整治态度,可谓切中要害。一方面,这是对法律尊严的维护。依法查处,才能让医疗科普回归合规轨道;另一方面,这更是对公众健康权益的守护。清理虚假信息,才能让公众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在就医保健时做出正确选择。
更深层面上,治理“网红医生”乱象之余,也要为正规科普“铺路”。有关部门可建立权威科普平台,鼓励有资质、有责任心的医生参与其中,同时通过技术手段标识优质内容,降低公众辨别成本。
公众需要的是有温度的医疗科普。它不该是带货直播间里的吆喝,也不是夸大其词的虚假承诺,而应是像老大夫坐诊那样,实实在在解答疑问,安安心心提供建议。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韩静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