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4000米的318国道旁,晨雾还未散尽,辛成龙蹲在路基下的碎石滩上,用铁夹子夹起一个被雨水泡得发胀的塑料袋。远处的雪山在云层中若隐若现,他的房车停在路边,车身上“边捡垃圾边旅行”的贴纸被紫外线晒得有些褪色。
这是他2023年在藏区的第16次行程,也是他以“捡垃圾”为使命的特殊旅行的起点。从旅游博主到“拾荒者”,这条路上不仅有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更沉淀着一个普通人对环保事业的赤诚。
1988年出生于河北沧州的辛成龙,在张家口长大成人。这个北方汉子曾辗转于工地,也曾作为旅游自媒体博主行走3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旅行中他邂逅了自己最喜欢的城市——大理,并在这里与妻子相识相知,组建了家庭。
“我和妻子都比较理想主义,曾约定婚后也要保持独立的生活状态。”辛成龙回忆道。然而,挚友的经历却给了他沉重一击:那位热衷环保的朋友,终究因公益组织薪水微薄,无法养家,只得放弃理想,另谋生计。
这件事让辛成龙开始深思,中国有很多公益组织,但真正以个人身份、身体力行去做环保的人却寥寥无几。他想起自己多次进藏的经历:西藏的壮美让人震撼,但沿途日益增多的垃圾却让他心痛。既然纯粹的环保宣传吸引的人有限,能不能把旅行和环保结合起来?这个想法在他脑海中生根发芽。
于是2023年4月,他毅然踏上了“一边捡垃圾一边旅行”的路程。他驾驶着用做博主时攒钱买的房车,主要沿着西藏的318、317和349国道行走。“其实对我来说,旅行的成分已经很少了,这些路我太熟了,该看的都看过了。现在更像是‘以旅行的名义做环保’,就是开车到处找垃圾多的地方,找到了就停下来不停地捡,捡完再去找下一个地方。”
每年3月末离家,直到11月雨季结束,他都扎根在藏区。一年要在藏区跑上3圈,足迹遍及几条国道及其沿线的县城与河流。哪里有垃圾,他就奔向哪里。那些管理相对薄弱、人口稀少的区域,如317国道沿线或偏远乡村,往往是垃圾堆积的“重灾区”。
不足10平米的房车既是他的家,也是移动的工具房:简易的厨房、窄小的床铺,后车厢则堆满了垃圾袋、铁夹和手套等工具。藏区吃饭开销太大,他大多自己动手做饭,只有在特别累或靠近县城时,才偶尔“奖励”自己去饭馆吃一顿。
2023年,他全年奔波了4万多公里。单是油钱,每月就要花掉约6000元,这也是路上最大的开销。虽然通过直播、自媒体收入和公益组织颁发的公益奖金,一年挣了近10万元,但其中70%都投入在了捡垃圾的路上。剩下的钱,养家都有些捉襟见肘,但妻子的支持是他最坚实的后盾。全职在家带孩子的她,即使经济拮据也毫无怨言。
“我们相信在让社会变好的同时,自己也能越来越好。”这份深切的理解,让辛成龙在艰苦的旅途中始终充满力量,他坚信在努力让社会变好的同时,自己也会越来越好。“社会不会辜负一个踏踏实实做好事的人”,辛成龙的语气中带着肯定。
藏区垃圾处理的艰辛,远超辛成龙的预期。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昌都卡若区某乡的清理行动。“那里的垃圾堆积了很多年,我在那直播时,乡里组织了60多个人来帮忙,一天就清理了差不多6吨垃圾!”但当辛成龙带着满满的成就感联系废品回收站时,对方却连免费回收都拒绝。“因为回收运输的成本太高,远远高于瓶子的价值,人家不愿意做亏本的买卖。当时他人都开车来了,在那挑挑拣拣一些金属垃圾,我说‘这些都免费给你’,东西都打包好了,人家说拉回去的成本比这些瓶子都贵,最终这些瓶子垃圾由政府派车拉到了垃圾处理厂统一处理。”
这一幕折射出藏区环保的现实困境:占比极高的塑料垃圾,因交通闭塞、分类回收体系缺失,成为难以根治的“白色顽疾”。辛成龙期待着川藏铁路开通后,运输成本能降下来,情况会有所改善。
对于长期生活在低海拔的辛成龙来说,高海拔地区的恶劣环境给他的身体带来很大挑战,“去年还没什么高原反应,今年经常头疼、流鼻血,医生说是心肺负荷大、海拔升降快导致的,我估计自己在一线亲力亲为捡垃圾,最多还能坚持四五年。”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这项环保事业,而是考虑以后转向幕后的宣传推广工作。
身体上承受严重的“高反”,精神也是紧绷的,因为随时要准备着与野生动物不期而遇。当地牧民常说,狼、熊才是这里的“原住民”。白天还好,它们怕人,远远望见人类活动便会离开。但当黑夜降临,这些潜伏在夜色中的危险便会活跃起来,它们会在公路游荡,甚至进村、进县城。
“我的车门就被熊扒过,那晚我刚躺下没多久,就听见一声闷响,然后就是金属被撕扯的刺耳响声,借着月色能看见一只熊站在车门旁边,好在它扒了几下就走了,并没有把车门扒开,但现在想想仍有些后怕。所以此后每晚我都会仔细检查安全措施,毕竟安全是第一位的。”辛成龙回忆说。
除了身体的挑战和紧绷的神经,心理的挑战更让他煎熬。“我做直播、拍视频,目的很明确:一是传播环保理念,呼吁更多人参与;二来,也很坦诚地说,是为了赚点路费,让这件事能持续下去。这一点我从不掩饰。在视频里我也说过,我做这些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多高尚,而是想撕掉‘好人就得穷困’的偏见标签”,辛成龙坦白说。他认为这很现实,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做善事也需要考虑养家糊口,面对现实压力。纯粹“用爱发电”很难持久。如果有人为了钱来做好事,总比为了钱去做普通事甚至坏事强得多。
“道理很简单——‘论迹不论心’,结果好才是关键。”即便如此坦诚与豁达,辛成龙也难以摆脱网络暴力。“作秀”“摆拍”等言论如利刃般刺痛他。“说实话,我很在意这些言论,尤其在意别人说我‘自导自演’或者否定我的努力。去年直播人气最高到五万人的时候,我直接停播了一个月。一方面我认为当下自己做的事情还配不上那么高的流量,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受不了那些负面言论,我只能停播调整心态。”
直播镜头成为辛成龙的另一个战场。调整好心态之后他重新出发,2024年全年捡了20多吨垃圾,带动了800多人次直接参与,网友的鼓励与公众认可给了他继续坚持的动力。
“行动时,大部分时候是我一个人。但慢慢的,通过直播和视频,开始有人关注并想参与进来。网上有人报名,路上遇到的一些游客也会加入。我也会主动邀请路上遇到的网红、博主,让他们了解‘环保+旅行’这样的视频赛道,希望能带动他们一起做,扩大影响力。我完全不介意别人模仿我,甚至希望更多人加入。垃圾实在太多了,多那么几个人是根本捡不完的”,辛成龙语气中带着希冀。
前段时间,他联动甘孜州文旅局局长刘洪,一起做环保捡垃圾。与刘洪的相遇,成为他“破圈”的关键。“刘洪局长的加入,让我的环保公益活动更有影响力,使得更多的人关注我,也关注我所做的事。当地政府部门也更支持我,让我能更好的在藏区开展清理工作。”现在的辛成龙,正在策划“打卡邀请1000位粉丝一起捡垃圾”活动,希望带动更多人参与环保事业。
辛成龙和甘孜州文旅局局长刘洪
近期,辛成龙还计划改变视频风格,增加互动和参与感,让更多人了解“环保+旅行”的意义。“已经有不少粉丝联系我,包括一些想暑假带孩子来体验的家长,我觉得这是给孩子很好的环保教育机会,最近我已经带了4、5个粉丝一起行动。”这些粉丝的往返路费和路上生活费都是他自己承担的。
当第一缕阳光染红雪山,辛成龙戴上磨破的手套,走向新的战场。从镜头后的博主到沾满泥土的拾荒者,他用双脚丈量高原,用双手重塑风景。他不是圣人,只是在现实与理想间寻找平衡的普通人。他坚信,行动比口号更重要,只要坚持,就能让藏区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这个普通的北方汉子,用行动证明了,当理想照进现实,最动人的故事,永远写在沾满泥土的手掌上,刻在汗湿的背心里,更印在每个被他感染的人心中。
(受访者供图)
统筹:石闯
编辑:古晨茜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