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绿城·郑州先进典型风采录

党龄77年!94岁抗战老兵杨桂花的故事

杨桂花为孩子们讲党史、讲革命故事

​“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都是战场上无数英雄用流血和牺牲换来的,没有过去千千万万英烈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这是郑州抗战老兵杨桂花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经常说的一句话。

杨桂花今年94岁,是一位抗战老兵,也是一位拥有77年党龄的老党员。

杨桂花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正是一份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支撑她在烽火岁月里出生入死、在和平年代中坚持奉献。

“我是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杀害中国老百姓的见证者,也是幸存者!”提起苦难的童年,杨桂花至今仍历历在目。

1931年,杨桂花出生于山西省沁源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庄,1岁就没了母亲,她和哥哥在父亲的拉扯下艰难度日。

“10岁那年,一个寒冷的冬日,日本鬼子来村里扫荡。他们把200多名乡亲一起赶到村外城隍庙内,反复盘问抗日游击队的去向。大家都不肯说,鬼子就用刺刀挨个捅,再用浇上汽油的柴火放火……大多数乡亲们都因此惨死。最后,是受伤的哥哥拼命把我从死人堆里拉出来,我俩侥幸捡回性命。”说起这段惨痛的经历,杨桂花说,“日本鬼子杀了我的父亲,毁了我的家,我心里满满当当全是恨。”

这份“恨”,让杨桂花毅然选择参军。1945年5月,年仅14岁的她参加了八路军,成为野战部队医院的一名看护兵,先后参加过上党战役、吕梁战役、晋南战役、解放洛阳战役和豫西剿匪战役等众多大战。

身为看护兵,她的职责是救护伤病员,给伤员喂饭、擦洗、包扎,啥活都干。纷飞的战火中,她也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伤痛。

“有一次,我负责照顾一名重伤员,他在床上躺着不能动,我把饭送到他跟前,他却摆着手连声低语‘不吃,不吃,我家,我家……’,话还没说完,这个年轻的战士就闭上眼睛走了。”回忆这段往事,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杨桂花仍禁不住哽咽落泪,“那个年轻人才21岁啊,我想他最后的时刻可能是想让我能替他看看爹妈,可惜我不知道他家在何方,不能替他完成这最后的心愿。”而这未了的心愿,成了老人心里永远的结。

看着跟自己一样年轻的战友离去,你从没有一丝害怕和恐惧么?杨桂花语气坚定:“不怕,打仗咋能怕!如果害怕就啥也干不成,身为军人,在战场上能做的就是咬紧牙关,坚持到底。”

杨桂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入伍后,她立过功、受过奖,从没有一次退缩。

1948年,已是“老兵”的杨桂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前行?杨桂花说,她是在战友们身上看到的答案——宁死不屈的骨气,团结一心的力量,为共同目标血战到底的信仰!

时隔80年,杨桂花回想起来抗战胜利的那一幕,仍然难掩激动,她说:“当胜利的消息传来,我们大家全都忍不住欢呼,唱啊跳啊笑啊。我一边高兴,一边又禁不住难过,如果我的爸妈还在,如果我牺牲的战友们都还在,该多好!”

胜利来之不易,活着的人更应该为了祖国坚持奋斗!带着这份信念,新中国成立后,杨桂花转业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继续工作在救死扶伤的一线。

因为工作出色,杨桂花被保送到广州华南医学院上学。1957年,她被分配到郑州市防疫站工作,开始了全新领域的“战斗”。

成为新中国的一名卫生工作者,杨桂花在专业领域深耕:是她在郑州防疫站组建了病毒检验室;1964年,郑州流感大流行,她又带队成功分离出流感病毒,阻击病毒传播;1975年,驻马店地区发生特大水灾,她第一时间带领300多名医护人员前往一线救灾,确保灾区群众健康;1976年唐山大地震,身为郑州市医疗队队长的她带领160多名医护人员又一次奔赴灾区,在一波又一波的余震中救灾;1982某地发生疫情,又是她带人赶到一线,第一时间扑灭疫情,做到阻传播、零伤亡……

即便离休后,杨桂花也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位党员,时刻希望能为社会尽一份力。84岁时,她加入郑州志愿服务联合会,注册成为志愿者;她发挥余热,热心参与少年儿童的教育工作,深入到学校课堂给孩子们讲党史、讲革命故事;她扶危济困,给乡村中学送去电脑,给贫困学生捐款,捐钱帮高校建立校医室……当群众赞她心有大爱,她却说:“我只是做了一点自己应该做的小事而已,和那些在战争年代献出年轻生命的烈士相比,不值一提!”

“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全托党的福!”这是杨桂花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她也把这份“红色”的信念和家风传给了儿孙。在她的影响下,家中11口人,7人都是党员。

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儿童都能记住历史,90多岁的杨桂花不辞辛苦,一次又一次进学校、进社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孩子们讲述“思政课”,甚至她的一次直播观看人数超过百万。大家笑说90多岁的杨桂花“红”了,她却认真回答:“这是流在血液里的红色基因、是中国红!希望我们的祖国红红火火,在世界顶天立地,希望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活得红红火火,一身正气。”

记者 王红 文/图



编辑:宋雨馨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