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一场以 “汇聚硬核科技,共育创新生态” 为主题的郑州高新区(雄安)环渤海产业合作交流会在中国雄安机器人大厦启幕,来自政府、学界、企业界与金融界的众多精英齐聚一堂,共赴这场科技创新的盛会,探寻硬核科技赋能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本次交流会由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办,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促进部、国智清创雄安机器人研究有限公司联合承办,旨在搭建环渤海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高端平台,助力郑州高新区链接环渤海经济圈,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与产业竞争力。

活动开始,郑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朱礼军发表致辞,详细介绍了郑州高新区作为中原科技创新高地的发展现状与战略布局,强调了高新区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以及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显著成效,让与会者对郑州高新区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展现了郑州这片创新热土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与美好发展前景,为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清智(郑州)机器人创新中心运营副院长谭先锋为活动致辞,他对郑州高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突出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将持续发挥创新中心的平台优势,携手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机器人产业等硬核科技领域的发展,为郑州高新区的创新生态建设添砖加瓦。

郑州高新区投资促进部副部长王桢在招商推介环节中,全方位展示了郑州高新区的产业优势、科技创新成果以及优质的营商环境,让企业代表们对郑州高新区的招商引资政策、产业配套体系和创新创业氛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他们投资兴业的信心与意愿,为后续的项目合作与产业落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郑州高新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母基金负责人郑翰则从资本赋能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产业布局与基金战略。他指出,科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郑州高新产业投资集团将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为创新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与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成长壮大,吸引更多优秀的科技企业关注并选择郑州高新区,实现互利共赢、携手发展。

在专家主题演讲环节,上海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监事长、副总工程师王振超先生以《人行机器人与商业化应用》为题,深入探讨了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关键要素与商业化应用前景,展现出这一前沿科技在智能服务、工业生产等多个领域的巨大商业潜力,引发大家对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深入思考。

西门子中国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张彬先生分享了《从替代到共生:人机协作的下一站创新》,凭借其在工业智能化领域的深厚经验,详细阐述了人机协作的发展历程、技术突破以及未来创新趋势,展示了西门子中国研究院在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和生态合作方面的强大实力与前瞻性布局,为与会者在人机协作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创新性思路。

最后的 “硬科技项目路演” 环节精彩纷呈,5 大前沿科技项目依次登台展示,涵盖外骨骼机器人、仿生人形机器人、神经康复机器人、应急安防机器人以及超维机器人等热门领域,这些项目均来自顶尖高校与科技企业,代表了当前硬核科技领域的创新前沿。

外骨骼机器人项目团队详细介绍了外骨骼机器人在助力人类行动、提升人体机能恢复康复等方面的技术原理与应用优势,通过现场演示,让与会者直观感受到科技在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强大力量。仿生机器人项目团队紧随其后,展示了仿生机器人在模仿生物形态、行为以及功能方面的神奇之处。

神经康复机器人项目团队的汇报聚焦于医疗健康领域,阐述了神经康复机器人如何通过精准的机械刺激与智能的康复训练程序,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有效提高康复效果,在医疗康复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引起了在场众多投资界与企业界代表的高度关注。

应急安防机器人项目团队着重介绍了应急安防机器人在公共安全保障中的创新应用,无论是火灾救援、地震废墟探测,还是危险区域巡逻防控,应急安防机器人都能够凭借其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与智能决策系统出色地完成任务,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支持,充分彰显了机器人技术在应急安防领域的重要价值。

最后登场的超维机器人项目团队以独特的 “超维” 理念为核心,展示了他们在机器人多维度感知、智能交互以及复杂任务执行等方面的创新成果,让与会者对机器人突破传统维度限制、迈向更高层次智能化的可能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为整场路演活动画上了一个充满未来感与创新力的句号。

未来,郑州高新区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吸引更多优质项目与人才落地生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为打造中原科技创新高地、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记者 孙庆辉 通讯员 方宝岭 文/图


统筹:张改华
编辑:李佳露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