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岁少女解约被索赔1.7万元,16岁学生签约后面临30万元天价赔偿……这些案例只是MCN机构将“黑手”伸向未成年人现象的冰山一角,不少未成年主播都有过类似遭遇。
据《法治日报》8月18日报道,调查发现,尽管国家及平台对未成年人直播牟利有严格管控,但仍有MCN机构利用未成年人涉世未深、渴望成名的心理,以“高保底”“流量扶持”“出名”“成网红”等虚幻承诺和短期利益为诱饵,诱导其签下形同“卖身契”的不平等合作协议。一些未成年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本质而言,“MCN机构违规与未成年人签约”事件,是一场实力悬殊的博弈。一方是缺乏社会经验的未成年人,另一方则是配备专业律师团队的MCN机构。当“素人变网红”“高额报酬”等字眼出现时,部分未成年人难免无法拒绝,最终沦为MCN机构“猎物”。
MCN机构的套路实则并不复杂。以虚幻承诺为饵诱导签约;为规避监管,教唆未成年人借用成人信息完成平台实名认证;在合同中设置陷阱,保底薪资难以兑现;签约后过度压榨,直播时长超出承诺,甚至安排不合理时段直播;一旦未成年人提出解约,便立刻翻脸索赔,部分机构甚至存在精神控制行为。
这些乱象之所以屡禁不止,一方面,部分MCN机构被利益冲昏了头脑,不惜踩踏法律红线;另一方面,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未严格落实,平台监管责任也未完全履行到位,给了不良机构可乘之机。
要打破这个困局,不能只靠事后追责。法律需要长出“牙齿”,对诱导未成年人签约的机构重罚;平台要筑牢防线,用技术手段堵住身份冒用的漏洞。
当然,未成年人陷入此类困境,并非仅仅是“缺乏法律知识”那么简单。他们大多正值青春期,对“网红”的光鲜生活充满幻想,渴望被关注、被追捧。有的觉得“当主播能快速赚钱”,想借此摆脱家长管束;有的则单纯羡慕镜头前的鲜花与掌声,把直播当成“一步登天”的捷径。而无论是哪种心理,都是不合适、不可取的。
对此,家长和学校更要做好引导,让孩子明白:真正的成长没有捷径,那些靠虚幻承诺堆砌的“网红梦”,终究会变成困住青春的枷锁。
未成年人的未来,不该被一份不平等的合同绑架。唯有多方合力斩断利益链条,才能让他们在阳光下安心成长,追逐真正有价值的梦想。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韩静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