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荥阳

​黄河水自青藏高原奔涌而下,过三门峡,穿小浪底,行至广武山与桃花峪间,忽然收住野性,漫成一川温柔。这里是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南岸有城,名唤荥阳。

地名溯源:依水而兴,古泽流芳

要寻荥阳的根,得先寻水。《尚书·禹贡》里一句“荥波既潴”,将思绪定格在四千年前的夏禹治水时代。济水自王屋山南下,于中原腹地汇成浩渺的荥泽,水草丰茂,鱼鸟翔集。先民逐水而居,在此播撒文明火种。《荥阳市志》记载:“济水自温县潜行入河,南溢为荥,聚集成泽,古称荥泽。”

大泽如镜,映着先民的耕犁与渔火。泽有明显的季节性,丰水期明亮,枯水期变暗,古人把这种明灭变幻交替循环的现象称为“熒”,并用它来命名这片水域。

战国时,韩国灭郑后,在荥泽西北夯土筑城,“熒阳”二字便刻进了大地。“阳”字暗含古人“山南水北”“日之所照曰阳”的方位智慧。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的荥阳故城遗址是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来,随着鸿沟大运河的建成,荥阳逐渐成为战国、秦汉一直到唐宋时期的水运重地。隋唐以后,“熒”字逐渐被“滎”取代,最终简化为“荥”字。河南方言中,“荥”读作“xíng”,与四川荥经县的“yíng”音迥异,一音之别,暗藏南北地理分野。正是这一声乡音暗号,将千年光阴轻轻唤回。

历史钩沉:刀光里的山河,文脉中的春秋

若说地名是城市的胎记,那么历史便是城市的骨骼。荥阳位于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交汇处,东有鸿沟连接淮河、泗水,北依邙山毗邻黄河,南临索河连嵩山,西过虎牢关接洛阳、长安,自古便是地势险要、交通便利的战略要冲,故有“两京襟带,三秦咽喉”之称。

其历史源远流长:商周时期,这里是东虢国都城,《左传》中“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的记载,昭示其与周王室的亲缘。春秋时期,荥阳属郑国管辖。战国时,韩哀侯灭郑后,归属韩国。公元前249年,秦军攻占荥阳,置三川郡,以荥阳为郡治并设敖仓储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继续在荥阳设置三川郡,辖荥阳、巩、京等县。西汉时,三川郡改称河南郡,辖荥阳、成皋(今荥阳汜水镇)、故市(今郑州西北)、密县、中牟、新郑、苑陵等县。至西晋泰始元年(265年),河南郡复改为荥阳郡,郡治仍设于荥阳。

正因其险要,荥阳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楚汉相争时,刘邦便“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在此与项羽鏖战数年。其间,忠臣纪信假扮刘邦出降,于荥阳东门被焚,换得汉王突围。至今古城墙下的纪信庙,艾草香气依旧袅袅,仿佛在替后人诉说那句“莫忘忠魂”。

纵使刀光剑影不断,荥阳的文脉却从未断流。唐代武则天执政时,荥阳一度改名“武泰县”,虽仅存十载,却为这座古城再添一笔帝王气象。文脉于此,更胜刀兵。

漫步于李商隐公园,看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不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喟叹,是否藏着他对故土的眷恋?一生颠沛流离,郁郁未得志,最终却开创“朦胧诗派”为唐诗写下绝响!这声绝响穿透岁月,最终落回他长眠的土地。李商隐死后归葬荥阳,墓前松柏年年抽新芽,像在替他守着这片土地。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刻在不远处公园的石壁上,与他的墓冢相望,倒像两位故人,在时光里对坐饮茶。

这种对故乡的执着守望,如今在荥阳这片土地上,又由无数归来的游子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全球郑氏宗亲,每年清明捧着族谱归来,在郑氏祠堂里叩首,一句“荥阳,我们回家了”重过千钧。郑氏三公像巍然矗立在荥阳东南角檀山脚下,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的身影目视东方,脚步沉稳地落脚在这片土地上。基座环以60米环形底坛,28组人物故事浮雕如连环画般铺展,从《二十五史》所载各朝代名人中精选而成,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碑文诉说着春秋、战国时代郑人的智慧和曾经的辉煌,表述着荥阳郑氏崇祖尚恩、兴旺祖地的有为之心。据荥阳郑氏研究会统计,海外郑氏后裔超千万,每年清明,马来西亚、新加坡宗亲携族谱归乡祭祖,黄土之上,乡音未改。

山河形胜:一关一河写尽英雄气

如果说荥阳在刀光剑影中书写的历史是一部雄浑史诗,那么虎牢关的天险与黄河的碧波,便是这部史诗最厚重的扉页——地理的基因,早已注定它既是金戈铁马的战场,亦是千帆竞发的通衢。

若要丈量荥阳的风骨,得站在虎牢关上。关前的风带着点野气,掠过“吕布城”遗址的断壁,像是要把三英战吕布的喊杀声重新喊出来。李世民曾在这里以三千玄甲军破窦建德十万大军,马蹄踏碎的不仅是敌阵,更是隋末的乱云。站在关上远眺,黄河如带,鸿沟如痕——当年项羽与刘邦隔涧对峙,“楚河汉界”4个字,从此刻进象棋棋盘,也刻进中国人的血脉里。

英雄去矣,山河长在。若只说战场,便辜负了荥阳的另一重底色——曾是通济渠的起点,是丝路与漕运的交点。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通济渠郑州段使郑州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之后,拥有了第二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郑州段现存河道索须河,水道丰盈、碧波荡漾,两岸绿草如茵、杨柳依依,隋唐时期的“隋堤烟柳”、明清时期的“汴河新柳”等美景重现人间,让人畅想“半天下之财赋,由此而进”的盛况。

更妙的是青台遗址,其麻织品和丝织品实物,是中国纺织史上的重要发现。特别是其中有色泽的浅绛色丝织品——罗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与研究的一项空白,把中国能够制造精美丝织品罗的历史推到了距今5000多年以前,证明了史籍记载之黄帝及其元妃嫘祖“育蚕、取丝、造机杼作衣”等传说的可信性——残片在显微镜下泛着微光,原来,我们的祖先早就在这里,把生活织成了诗。

风物人间:山水有韵,烟火生香

若说山河是荥阳的筋骨,那么风物便是她的血肉。环翠峪的春天来得早,当料峭春寒尚未褪尽,杏花已抢先叩响季节的门扉。10万余株杏树在山谷间苏醒,枝丫间绽放的花瓣如云似雪,漫过田埂、覆上山坡,将10里沟壑晕染成一片流动的香雪海。龙溪宫的秋天更热闹,枫叶红得像要把天都染透,游客举着相机,说这是“荥阳的调色盘”。冬天的冰瀑最是惊艳,从悬崖上垂下来,像一挂倒悬的琉璃,阳光一照,折射出七彩的光,倒像是把千年的时光都冻在了里面。

山水之外,荥阳的烟火气藏在田间地头。河阴石榴红得透亮,剥开一颗,籽粒像玛瑙似地滚出来,咬一口,甜得人眯眼——农业科学名著《农书》中,特别提到了中原河阴的石榴为上品;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涂林安石榴国的榴种,这种石榴后来被称为河阴石榴。

从宫廷贡品到中国国家地理标志的荣耀历程,不仅铭刻了石榴的历史荣光,更在霜降时节柿子的丰收中续写着荥阳的烟火篇章。霜降前后,柿农们架起“柿霜塔”,晒柿饼的竹匾排满村道,白霜覆在橙红的柿子上,像给岁月盖了层温柔的被子。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风物,养着荥阳人的胃,也养着他们的心。

现代叙事:古今交响谱新章

当历史的风穿过虎牢关,吹到21世纪的荥阳,便有了新的故事。今天的荥阳市,由历史上的东虢、京、荥阳、成皋、汜水、荥泽、武泰、河阴、广武等县和地区分合演变而成,其所辖的地域,在郑州城区以西、汜水虎牢关以东、嵩山山脉东段浮戏山以北、黄河中下游分界处的广武山以南。

山河积淀千载,文脉更显辉光。荥阳市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为目标,在保护中活化、在创新中传承,让每一座古寺、每一段故事、每一寸山水都成为“会说话的文化载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东方迪士尼”——中华文明主题乐园的建设。这座拟占地5000亩的大型主题乐园,以“寻根、朝圣、体验、教育”为核心,旨在打造传播中华文明的国家级标杆,计划通过全景式场景还原、沉浸式科技互动,让游客“一步穿越五千年”。

当“楚河汉界”IP,串联起植物园、禹锡园等文化地标,当游客在中原棋遇记的灯影里对弈,在黄河民宿的阳台上看落日熔金,荥阳的文旅,早已超越了“景点”的范畴,成为一场“可触摸、可体验、可沉浸”的文化之旅。这,或许就是“诗意荥阳·慢享生活”的最好注脚。

从荥泽波光到智造新城,荥阳像一本摊开的书,每一页都写满故事。虎牢关的风还在吹,这座城市的呼吸,从未因岁月而停滞。你看那黄河边的老人,摇着蒲扇讲楚汉;你看那产业园里的年轻人,敲着键盘造钻石——历史与现在,就这么自然地缠在一起,像荥阳的石榴籽,紧挨着,暖着彼此。

这大概就是荥阳的魅力:她不刻意怀旧,也不盲目追新,只是把千年的故事酿成酒,把未来的期待揉进面,然后在烟火里,过着最踏实的日子。

记者 苏瑜 史治国 文/图



编辑:胡昆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