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
第四篇章:郑之地
山河“巩”固延“义”脉
巩义美景 魏湲丹 摄
在中原大地黄河之滨,有这样一座城市:南依嵩山、北临黄河、东扼虎牢关、西踞黑石关,自古便是山河形胜、兵家必争之地。这,就是巩义。
“巩义”之名,既有地理的坚固之意,又饱含人文的精神信仰,记录着一座城市由古及今的悠久历史,也凝结着千百年来人们的价值追求与精神传承。
“巩”者,山河要塞的千年烙印
今年麦收时节,千年宋陵与金黄麦田再次登上热搜,独特的“麦田中的历史”景观让人们深为震撼,也让位于郑州、洛阳间的巩义成功出圈。
“巩”者,山河险固之地,这里被帝王们选作“万年吉地”,埋葬着北宋“七帝八陵”,寄托着千年前帝王的江山永固之梦。
“巩”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巩,以韦束也。”意为用皮条缠绕捆扎,引申为加固、稳固之意。在古代军事语境中,“巩”象征着防守坚固、攻不可破。
这块土地,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夏禹封夏伯于此,称夏伯国,太康时在此建都。而巩义称“巩”,始于商代。据《左传》记载,商代在巩境内设有一个名为“阙巩”的封国,位于今巩县西南。史载“阙巩之甲,武所以克商也”,传说武王伐纣时正是穿上产自阙巩的牛皮铠甲,才得以攻克殷商。这段记载不仅反映了古巩在军工制造方面的发达,也成为“巩”作为地名的最早出处。
到了西、东两周时,这里成为“巩伯国”属地;战国时称“东周”,是周室残余政权所在地。秦始皇还未统一天下、大设郡县时,他的父亲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便已正式在此设置“巩县”,此后历代多设巩县,迄今已有近2300年的置县历史。
巩义踞于洛阳与郑州之间,它东起虎牢关,与荥阳相邻;西与偃师接壤,西北与孟津毗连;南面嵩山,与新密、登封分界;北临黄河,与温县、孟州相望。可以说是四面环险,易守难攻,乃“山河四塞,巩固不拔”之地,明嘉靖三十四年《巩县志》记载:“四面有山河之固,故名巩。”同时,因地扼古都洛阳,巩义又有“东都锁钥”之称,“巩”字因此更添地理与战略上的象征意义。
“义”者,紫荆复荣的孝义传奇
巩义,不仅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还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积淀下傲人的文明。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区之一,巩义是河洛文化的摇篮、诗圣杜甫的故乡,北宋皇陵在此守望麦田,曹植在此写出了《洛神赋》,更引人注目的,是这里有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格最高、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双槐树遗址,被誉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如果说“巩”字,象征这片土地的地势稳固、文化深厚,体现了其作为中原文化核心区之一的深厚底蕴;那么“义”字,则彰显其人文精神、道德传承。
巩义之“义”,取自辖区内的孝义镇。孝义乃1964年以后县城所在。孝义之名源于东汉时期田氏三兄弟哭活紫荆树的传说故事。
相传,田氏兄弟在父母去世后,本欲分家另过,却在即将分爨之际,院中的紫荆树忽然枯死。兄弟三人悲伤不已,追念父亲生前教诲,遂决定放弃分家,重修兄弟之情。奇迹的是,紫荆树竟然在数日后枯木逢春、枝叶重生,成为“孝义感树”的千古佳话。此地遂被称为“孝义”。
“义”不仅代表兄弟之情,也象征着巩义人民敬老爱亲、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成为这座城市人文精神的代表元素。
翻阅史料可知,巩义境内洛河与黄河交汇处被称为洛汭(今河洛镇),是“河图洛书”传说发源地之一。宋代时,洛汭一带被称为“义洛里”,可能因当地民风重“义”而得名。可见“义”字自古以来,便已深植巩义人的内心深处,是当地人们推崇的行为规范。
1991年,巩县撤县设市,在地名更名时,为保留历史印记并赋予新内涵,取“巩县”的历史名称,结合“孝义镇”的驻地名称,定名为“巩义”,这一称呼同时也呼应了“义洛”古称,彰显了“义”文化。
“巩”与“义”,一刚一柔,一实一魂,兼具地域之形与文化之神,二字合一,既是对巩义千年历史的凝练传承,同时也寄托了对城市精神的新期许。如今,这座河南省首个“千亿县”,正接过历史文明的光辉火种,奋力奔向光明的未来。
郑州日报记者 秦华 谢庆
编辑:张晓璐
统筹: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