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走马郑州都市圈大型策划报道 平顶山篇

“产业高铁”疾驰 郑平“双向奔赴”

当高铁掠过平顶山烟田,当沙河港的龙门吊划破晨曦,当三苏园的风吹动尧山云海,郑州与平顶山的故事已不止是“双城记”,而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双向奔赴”。

依托郑渝高铁、郑栾高速,规划建设30公里“郑平科创走廊”,布局中试基地、共享实验室、概念验证中心,预估2026年前将实现“郑州研发—平顶山中试—郑州量产”闭环;

沙河平顶山港—漯河港—郑州航空港“铁水空”多式联运,打造中原出海新通道,2027年计划形成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

利用风光电“源网荷储”一体化、盐穴储气库等绿色要素,在中国尼龙城、宝丰高新区建设零碳示范园区,力争2028年为郑州都市圈提供20%绿电。

这三条“产业高铁”每一条都指向令人憧憬的未来,每一条都充满瑰丽的想象。未来的平顶山,不仅是郑州的文旅“后花园”,更是郑州的产业“科技园”。

“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平顶山“三苏文化+美食+非遗”线路,2025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78.54万人次,旅游收入2.63亿元,80%客源来自郑州,“早喝胡辣汤、午品饸饹面、夜泡尧山温泉”已然在两地树起了都市圈周末新风尚。这座资源型城市的升维之路,正成为擘画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郑州东站电子屏上的滚动播出提示:G6693次列车将于8:30发车,9:22直抵平顶山西。陈硕走进车厢,就听到耳边传来邻座不失兴奋的低语:“早上在郑州喝完胡辣汤就直奔高铁站来了,逛逛三苏园,中午再吃个饸饹面,晚上泡尧山温泉,简直就是高铁一响,平顶山就在身边。”

这一幕,浓缩了平顶山与郑州五年协同的缩影:交通压缩时空,产业链接价值,文化浸润人心。今天,当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这座城市,看到的已不仅是昔日煤海的旧影,而是一列由尼龙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碳新材料、半导体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储能、绿色食品等共同构成的“产业高铁”,正呼啸着驶入郑州都市圈。

平顶山天晟电气有限公司工人忙于组装

从“1小时通勤”到“1小时产业”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血脉,更是产业协同的纽带。

平顶山把“1小时”从通勤概念升维为产业概念,让郑州的研发成果、资本与人才可在50分钟内直抵平顶山车间;而平顶山的尼龙帘子布、特钢宽厚板、高纯碳化硅,在1小时内装进郑州航空港的货舱或高铁快运车厢,发往全球。

高铁“公交化”运行,日均21对列车,平漯周、焦洛平高铁加速成网,形成“X”形枢纽;焦平高速、周平高速、永灵高速织密“两横五纵”高速网;水运方面齐头并进:沙河平顶山港具备开港条件,沙颍河航道升级后,中原腹地借淮河通江达海;航空方面,鲁山机场前期工作就绪,将与郑州航空港形成“客货双枢纽”。

交通圈即经济圈。平顶山与郑州的交通协同,不仅让两地人民享受“同城生活”,更让产业要素加速流动,形成“1小时产业圈”。

郏县有机鸡蛋最快3小时可到达郑州市民餐桌

条条新赛道对准郑州所需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平顶山与郑州的产业协同,不是简单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是精准对接郑州产业缺口,打造互补共生的产业生态。

“一根丝”串起万亿汽车集群。神马实业牵头的河南省高性能尼龙材料创新联合体,已整合13家核心企业和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9所高校;阻燃尼龙、生物基尼龙、航胎骨架材料在神马中试基地批量下线,直供郑州日产、宇通客车。2025年,省聚酰胺中间体重点实验室将在平顶山完成重组,为郑州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提供“硬核”支撑。

“一块板”撑起大国重器。舞阳钢铁16大系列360多个牌号宽厚板,260余个实现国产化替代,40多个出口欧美;河南泰田重工的液压成型装备,为郑州比亚迪、小鹏、宇通提供模具支撑。平顶山—郑州“半小时配套圈”让钢板下线即入车间,物流成本再降8%。

“一块石墨”点亮半导体灯塔。五星新材5万吨高纯石墨、东方碳素3万吨高端特种石墨全面投产,纯度可达4N-7N,填补河南大尺寸高纯石墨空白;产品通过郑州空港发往长三角、京津冀,用于EDM模具、光伏热场、氢燃料电池双极板。

“一粒粉”抢占第三代半导体高地。中宜创芯年产2000吨电子级碳化硅粉体一期500吨达产,8英寸晶锭填补省内空白,已进入比亚迪、天岳先进供应链;二期投产后,郑州航空港区有望形成“碳化硅衬底—外延—器件”完整链条。

“一碗汤”链起都市餐桌。丰佳汤业10万吨调味料项目封顶,依托平顶山全域富硒小麦、优质红薯,打造“田间—车间—郑州中央厨房—全国餐桌”72小时鲜达体系,郑州丹尼斯已签下长期订单。

…………

这些新赛道每一条都紧扣郑州产业需求,形成“你需我有、你弱我强”的互补格局。如今的平顶山,正在成为郑州的“补链者”和“共舞者”。

三苏纪念馆

蹚出产学研用紧密“耦合”新路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引擎。平顶山与郑州的创新协同,不是简单的“技术转移”,而是“把实验室搬到了产业一线”,让科研与产业“零距离”对接、耦合。

平顶山与河南省科学院共建“高端人才池”,实行“编制在市、研发在企业”,已集聚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200余人。

100亿元尼龙新材料基金、50亿元绿色产业基金、50亿元成果转化基金,以“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方式,为郑州科研成果在平顶山转化提供“第一桶金”。舞钢牵头制定10项宽厚板国家标准,中宜创芯牵头制定《晶体生长用高纯碳化硅粉体》团体标准,郏县参与制定“铸铁锅”团体标准……“平顶山指数”日趋成为行业定价基准。

“产学研用”深度耦合的创新模式让平顶山成为郑州科研成果的“中试基地”和“转化高地”,而平顶山郏县,这个曾经的农业县如今成为产业转型的“样板间”。

产业转型不单单是简单的“招商引资”,而是“延链补链”“飞地研发”“场景招商”三位一体的“产业魔方”:高端智能制造、新材料、绿色食品六大专业园区同步推进,2024年招引项目51个、总投资63.5亿元,主导产业关联度达80%。飞地研发另辟蹊径,与郑州轻工业大学共建“可降解材料联合实验室”,成果在郏县落地转化;尧山实验室与郏县厨具集团攻克重型铸铁锅压铸一体成型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依托郏县高铁站3.6亿元TOD综合体,打造“出站即入园”的资本会客厅,郑州资本、平顶山制造、县城场景在此交汇。

“小县城大产业”的转型模式,正在成为平顶山产业升级的“试验田”和“示范区”。来平顶山投资兴业的企业家、江西人潘火群感慨:“以前觉得小县城做不了大产业,现在发现,只要思路对,小县城也能玩转‘产业魔方’。”

郏县山陕会馆新声绕梁

三条未来产业“高铁”已呼啸而来

当高铁掠过平顶山烟田,当沙河港的龙门吊划破晨曦,当三苏园的风吹动尧山云海,平顶山与郑州的故事已不止是“双城记”,而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双向奔赴”。

依托郑渝高铁、郑栾高速,规划建设30公里“郑平科创走廊”,布局中试基地、共享实验室、概念验证中心,预估2026年前将实现“郑州研发—平顶山中试—郑州量产”闭环;

沙河平顶山港—漯河港—郑州航空港“铁水空”多式联运,打造中原出海新通道,2027年计划形成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

利用风光电“源网荷储”一体化、盐穴储气库等绿色要素,在中国尼龙城、宝丰高新区建设零碳示范园区,力争2028年为郑州都市圈提供20%绿电。

这三条“产业高铁”每一条都指向令人憧憬的未来,每一条都充满瑰丽的想象。未来的平顶山,不仅是郑州的文旅“后花园”,更是郑州的产业“科技园”。

“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平顶山“三苏文化+美食+非遗”线路,2025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78.54万人次,旅游收入2.63亿元,80%客源来自郑州,“早喝胡辣汤、午品饸饹面、夜泡尧山温泉”已然在两地树起了都市圈周末新风尚。这座资源型城市的升维之路,正成为擘画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图片由平顶山日报记者张鸿雨提供

记者 陈君健 李颖 刘伟平 平顶山日报记者 贾志琼 毛玺玺 张鸿雨 田秀忠 程颖 邢晓蕊



编辑:宋雨馨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