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未录取通知书”一词登上热搜。多名网友表示意外收到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放的“未录取通知书”,内含徐扬生校长的一封信和一个印着该校logo的小礼物。(7月27日深圳新闻网)
考生收到“未录取通知书”,第一反应免不了遗憾,甚至可能觉得扎心,像被当众揭了伤疤。然而,只要认真读一读校长信,就很容易改观并被深深感动。这份包裹,不仅可以留作纪念,还让很多网友得到了“更珍贵的东西”。
在这封信中,校长通过讲述自己和朋友的求学经历告诉同学们:优秀比成功更重要、今天的挫折将是明天前进路上的明灯。也许,与心仪大学的擦肩而过,会迎来新的机遇;也许,当下的失之交臂,会在研究生、博士阶段重逢。
优秀的人自会相见,“带着灵魂的优秀”才是最重要的人生追求。这便是“更珍贵的东西”。这份“未录取通知书”的深意,就在于对“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评价体系的一记警醒——录取结果并非人生价值的终极裁决书。
如此对落榜者温柔以待,让我们看到名校该有的心气。比其让人望而生畏,更应俯身让每一次错过和遗憾,也能得到指引和鼓励的人性关怀。相信有心之人会从中汲取力量,重新面对自己的人生。
其实,录取没录取,在网上基本都能查到。高校发放未录取的通知,不只是通知未录取,更多是告知考生该怎样放平心态、更好出发。内容大于形式,其目的是想宽慰和激励考生,给他们上一堂有意义的教育课。这份心意,值得呵护。带给人们的思考,也值得重视。
当然,高校发“未录取通知书”的形式是否值得借鉴需打上一个问号。各校有各校的考量,具体应该怎样激励考生、如何形成学校特色,还需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无论如何,让莘莘学子真正有所收获是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愿所有的温柔以待都能弥合遗憾的伤疤,能让同学们清空自己、沉淀自己,在漫长旅途中成长为优秀的人。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任思凝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