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武汉大学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的大二学生孙毅杰在飞机上救人的事情引发关注,大多网友称其临危不乱、见义勇为,也有网友质疑其“临床知识匮乏、没有执业资格”。

对此,孙毅杰表示,他在飞机上建议乘客低流量吸氧、平卧的操作是基本急救常识,不涉及处方权,也不涉及注射、输液、特殊药品使用等操作。“我一直有个信条,就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我知道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知道边界在哪里。” 

孙毅杰正在救助机上患者 (图源:武汉大学官方账号)

面对质疑,孙毅杰的回应清晰而理性:其所做的不过是低流量吸氧、平卧等基本急救操作,不涉及处方权或特殊医疗行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信条,恰恰体现了他对专业边界的清醒认知。事后急诊导师的肯定——“处理没问题”,更印证了其行为的专业性与妥当性。

危机时刻敢于出手,事后认真复盘,这样的担当,本应是被点赞的榜样。

医学生的成长,从来离不开实践打磨。孙毅杰在急诊室见过生死,在飞机上敢担责任,这种在实践中积累的勇气与专业判断力,正是从医之路的宝贵起点。如果因为“还没拿到执业证” 就否定其出手价值,会打消年轻人的积极性、责任感。

从法律层面看,孙毅杰的行为也站得住脚。他的操作属于基本急救常识,不涉及诊疗活动,更谈不上“无证行医”。《民法典》明确规定,自愿紧急救助不担责,这本就是为了给善意兜底,让挺身而出者无后顾之忧。用模糊的“资格论”苛责救人者,不仅违背法律精神, 更会寒了无数想伸出援手者的心。

试想,若每个潜在的救助者都因担心“不够专业”“被人指责”而退缩,危急时刻谁来为生命托底?那种“做好事必须完美,稍有差池就质疑”的逻辑,只会把更多人推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自保角落,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社会的互助生态。

善意善举不该也不能被辜负。公众该庆幸,有这样的年轻人在关键时刻选择“搭把手”,而非冷眼旁观。对挺身而出者多些掌声,对恶意质疑者少些纵容,才能让善意循环,让更多人敢在危难时站出来。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韩静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