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主会场活动启动之际,大学生创业就业相关话题再次引发了广泛关注。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多样化、多层次、复合型等新特点,然而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市场需求之间却出现了落差。

带着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复杂情况的高层次综合型人才的目的,郑州轻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李一浩在2014年牵头成立了梅科尔工作室,从其英文名称MAKER STUDIO中,可窥见工作室“创客精神”的内核。

成立梅科尔工作室 鼓励学生创新实践

李一浩坦言起初成立工作室是想继续自己的科研项目,却因一件事的触动转换了发展思路。

2013年10月,李一浩在观摩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时,听到了企业方直白表示求职学生没有对薪资讨价还价的资格,因为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和企业需求并不一致,企业不仅需要对新入职人员进行培训,还需要承担培训完成后人才流失的风险,“这件事当时让我印象很深刻”,李一浩告诉正观新闻记者。

“什么才是学生最需要的?”李一浩进行调研后致力于探索如何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恰逢“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提出,他便抓住这个契机牵头成立了梅卡尔工作室,希望以此推动大学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目前梅科尔工作室已经形成了一个跨多专业深入融合的平台,研究方向覆盖医疗器械、五轴数控机床装备研发、3D打印、软体机器人、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物联网、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目前有10个研发小组和上百个在研项目。自成立以来,该工作室实行“零门槛”招募模式,面向全校范围内所有专业的学生开放,如今已有来自机械、电气、化工、计算机、工商管理等十几个专业累计3000余名成员加入,预计未来3年将输出100名专业人才,将创造500个就业岗位。

“多年发展历程中,梅科尔工作室多次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各个级别比赛,至今获得国际奖项27项、国家级奖项158项、省级奖项412项,年均参与人数3500人”,李一浩表示,工作室的众多项目,多由学生自己主导、教师辅助来完成,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就更好地接触到技术技能及参赛本身。

学会“终局思维” 重新定义学习和生活

“社会缺的并不是人力,而是人才,想要提升竞争力,重要的是向企业展示你的价值。“李一浩表示,对大学生来讲,最关键的是能够学会“终局思维”。

“什么叫终局思维?你需要想你要做什么样的人,去哪个城市工作,未来你的事业什么样子,然后倒推出在大学里面你应该做什么,重新定义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同时在这里面锁定稀缺资源。”

李一浩表示,在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之中,“创新实践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如何激励学生创新”“如何跨学科创新”“创新导师如何定位”等问题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为此,他带领工作室不断进行基础软件和程序培训课程培训、外出参观学习、设立跨学科开发项目、打造囊括不同专业教师的创新导师团队、成立信息分析小组发掘国内外最新项目热点等各种尝试,希望让学生能够获得综合性发展。

正观新闻记者搜索后发现,一些在校学生曾表示加入梅科尔工作室,就意味着除了课业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要扑在工作室的项目上,才可能取得一定的成绩。“我们最忙的时间就是寒暑假”,李一浩称,平时学生多是利用课余和周末参与项目,寒暑假时间会继续进行培训和密集参赛,“包括今年的大年初一我们都没有休息,还在进行线上培训。”

在学校李一浩还开设了一门古代建筑设计与美学课程,虽然是不点名的选修课,但学生出勤率奇高。课堂上,他常常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展示把学生逗得哈哈大笑,在欢笑中将金融、政治、经济、人文、社会实践能力等多种知识无形中输送给学生。

“拿奖拿到手软”“加入工作室会是你大学四年做过最正确的事,也是最幸福的事”……不少学生对于能参与工作室而感到十分骄傲,更把李一浩称之为学识渊博、思想深刻的“宝藏老师”。

而李一浩自己也在不断思考,多年来让学生参与项目、激发其创新能力,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在不断的自我反刍中他得出了一个答案:“唯一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一技之长’,拥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在参与项目中哪怕失败,也是一种经验。这样将来无论就业还是创业,他们都会因为前面的积累对将会面对的各种压力有所准备,不至于束手无策。”


统筹:石闯
编辑:韩玉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