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李欣蔓的诗集《裂变》,仿佛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回味无穷。这位活跃于诗坛的四川巴中青年女诗人,作为中国诗歌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巴中市诗歌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作品早已发表在《诗刊》、《星星》等国内外著名诗歌刊物上,诗人著名不著名都不重要,踏踏实实写出几行打动人心的文字才是最重要的。李欣蔓这本诗集是诗人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真情流露和娴熟诗艺的充分结合体。写平常事,抒真感情,没有繁复的辞藻,仅用朴实的语言,便展示出乡村的变迁和生命与生活的思考,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厚重的人文情怀。她融现实、知觉、 情感、想象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和创造力,着实令我惊叹。在这本诗集中,诗人展示出了自己在长达八年的驻村生活中,如何与巴中人民一步步实现“裂变”,脱下自己残损的旧衣,逐渐换上五彩斑斓的新服。同时,诗人在这场生活的旅程中不断对生命进行深入灵魂的拷问,有着自己对生活独到的见解。可以说,她的乡村诗学具有突出的主题和鲜明的特色。她的诗歌,关注时代问题,不同于传统田园诗歌和现代农村诗歌,具有当代诗歌特殊的诗学意义。从李欣蔓的诗中,足可以领略作者语言的功力。她把握诗歌语言的分寸火候恰到好处,将泥土、田间捡来的普通语言材料发酵研制成了一坛佳酿,让读者呼吸到大地深处陈年酒香的诗意芬芳,令读者陶醉。

 诗歌具有突出的主题和鲜明的特色。在我看来,李欣蔓乡村诗歌的主题,关注生命律动,书写新时代下乡村振兴的现状,同时也在于捕捉生活中的爱意,将他们变成诗意,反思生灵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保护生态、探索自己人生的意义。她擅于从现实中发现美发现爱,从美与爱中深化自己对生命的沉思。在她的诗歌中,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她从诗中思索和探求生命的价值,进行“诗”与“思”的思考, 把它们有机结合。她擅以乡村中的景物作为意象,一种清爽的气氛令人身心愉悦。这些意象不仅起到加强乡村唯美的氛围作用,更是展现新时代新农村的重要变化的景物:南瓜花、木瓜花、千里红、九里香、核桃、土豆、万寿菊、麦浪、稻穗、麦子、玉米、油菜花、木瓜、茶叶……这首《一朵万寿菊的精准扶贫》正好可以作为佐证:

踩着雨点,大声喊着妹妹、姐姐……

无数细碎的小嘴吐出苦味

在风中一开一合

仿佛不是花,而是一片黄金

飘荡的香,宛如她口中悬着的南江河

装满青山、云影、雨水的恩泽

令飞鸟各鸣其声 

淘气的万寿菊仿佛潮湿的孩子找到了适合的空气

躲猫猫一样藏在花瓣中

每一朵花瓣的心跳应和着她的心跳

成为大地上的一团火苗 

月亮一头闯进云里

万寿菊瞬间打开所有的翅膀 

风一吹,山崖水边,房前屋后

满山遍野的黄,黄到哪儿,哪儿就金灿灿

哪儿就长出一个加工坊,金黄的陈酿遍地流淌 

订单手忙脚乱

打包的村民一丝不苟

发货单按步就办 

街巷茶楼,喝几杯万寿菊茶

化邻里之痒,活四方之脉 

村民结晶的汗滴

闪烁出万寿菊一样的光芒   

     诗人将万寿菊贯穿全诗,如徐徐展开的一幅原生态乡村生活画卷,美景似乎就在眼前,万寿菊的香气扑面而来。我们徜徉其中,乡村生机盎然、活力四射!加工坊、打包的农人们,订单和发货单,村民劳动的积极性,真实地呈现出来,将美景与生活完美结合,奏响产业发展乐章。这些闪烁韵律的句子充满形象性、直观性和跳跃性,散发朴素、唯美的气息。李欣蔓就是通过现象洞彻事情的真谛,进而用粘泥土带露珠的句子抒写诗歌细节,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更多地来自正在不断改变的乡村生活本身所洋溢的美好。

    诗歌写作朴实而诗意浓厚。这本诗集中所记录的是乡村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变化。她既关心乡村人民生活状况,更关注乡村发展振兴状况。在诗歌《村民杨文生》中,“客厅里的投影是生活的化身/帮扶干部送来电视机、洗衣机、过年穿的新衣……/欣喜从田坎走向心坎/他笑脸上的皱纹像地里长满的芳草/一生都在脱离贫困/家禽、菜园小项目,在园子里不停地长/他卷缩在被窝里一动不动的梦开始发亮”她直接描写出村民杨文生本人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变,其实更突出帮扶干部的一颗诚挚的心,这正是乡村振兴成果的代表。当然,她书写村民们生活的改善不止一例,从侧面书写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角度。又如这首《无围栏小院》:

走进公路边的李忠周家 

一座无围栏的房子 

一头小牛嗷嗷地叫着

像报春,叫醒了沉睡的人们 

土墙边停着一辆木板车

房屋左侧水泥梯子无围栏

整个房屋前后无围栏 

房顶上裸露的寂静

被春风轻轻吹散 

房前大片的菊花怒放

屋后婆娑的竹影、桉树

还有一丛玫瑰,悄然挺立

像是土地挤出的鲜血 

风吹来的声音响过往昔的牛哞声

这么多天然围栏,一片绿色酿成的时光 

人与人、牲畜与牲畜,以老面孔相对

天上白云朵朵,一个天然的精神道场 

接受加持的我,开始游荡

目光被那无围栏的时光,缠得多么快乐

生活的伤口在这里自然愈合

山坡的花开到背阴里

树叶里的鸟巢又挪进屋檐下

仿佛他们专门不修院门与围栏 

沐浴春风春雨 

她的诗歌抒写的村民的生活就是如此的优美恬静。无围栏的民居象征家家怡然自乐,人与万物交流。这油画般的美景是自然的恩赐,牛犊的哞叫,这天然的精神道场,这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显然拨动了读者的心弦,语言是在田野里顺手拈来的,通俗易懂,与她写作的初衷不谋而合,达到诗人和读者在精神上相互交流。 

 诗歌注重感悟和细节。她的诗性感悟,不是从观念中生发出空洞的呐喊,也不是臆造出一些生硬的所谓“意象”以寄寓“乡村情怀”,而是在许多感同身受的具体场景中,让人亲切地体验到一种普通人的思绪与情怀,而这种思绪与情怀,是具象的,又是诗性的。从诗集中可以看出李欣蔓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在她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从细节入手,把真实性、思想性、文学性有机融合,如《白鹤嘴村》:

一只白头鹤心无旁骛地飞来飞去 

那股风对它喊了一辈子

从天真的年少追过来 

喜悦像一滴滴晶莹的露珠

时而滴在它的羽毛上

时而在树叶上画图画 

香樟、松树、枫树迎风摇曳

长得高大,却有易折之心 

我站在一望无际的绿浪里

头上的麦秸草帽被风吹走 

噗的一声落在白头鹤的身上

它的眼前一黑,像夕阳躲进草丛 

这首诗,正是“生活处处都是诗”的体现。即使阴天,也能让读者感受人与自然呈现出的美好情景。在这首诗歌中,她驻足于泥土之上,嗅着那空气中的清香,望着在风中焕发生机的鸟类、农植、草木,她的心同乡村一起跳动。这也正展现出李欣蔓内心的纤细和柔和,只有对生活如此热爱的诗人才能打开广阔的生活与心灵,抒写出质朴清新的诗篇,使得人生和生命的思索具有价值。作品不僵化、不停滞,形成守正创新的活跃作品,让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生态平衡问题也引发李欣蔓的思考。她对鸟类的书写也体现了这一点。在这一方面,她的书写空灵且透彻。如《蓝鸟》: 

似一群孩童,嘤嘤地叫

其中一只鸟东张西望寻找自己的声音 

另一只围着我打几个盘旋 

雨水冲刷翅膀,它们独立寒秋

叫声拉长一天的光阴 

忽然踩到一声尖叫

吓得我迅速抽回脚

鸟痛我也痛 

心中凝结的愁绪越来越重

以为在挫折中咬紧牙关

在人世中绝不放弃的那只鸟就是自己 

抬头,那只鸟一边对我喊话

一边沿着桉树高大的枝丫向上跳跃

恐惧陌生的事物碰触它身体的伤口

像琴弦上失而复得的高音符

穿过黑夜,发出峰回路转的清音 

林间发出悦耳动听的歌谣

万物的杂音合成一首天籁之音

这首诗中,鸟儿在找寻自己的声音,人世中,诗人在找寻人生的意义。雨水中,她和鸟儿仿佛心灵相通,进行积极的思考。她怀着满心的愁绪在雨中漫步,随着与鸟的相遇,她似乎从鸟的身上得到了启示,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条:在挫折中咬紧牙关,在人世中决不放弃!这就是自己存在的意义。动人之处是诗人的坦诚和率真,让人们看到自己的悲悯情怀。诗篇余音缠绵,淡淡的忧伤中生活的哲理突然通透,最后一句更是点睛之笔。

李欣蔓的诗歌通常称为“小题大作”。选题切口小,立意新,情感真,表达巧 ,正是当代诗歌的一个新的表达方式,诗集的电子版即用日记体短诗的形式,在表现生活的同时,一路走来,风雨阴晴、苦辣酸甜,都会触动她情感的共鸣键,并且在心灵的硬盘上刻下一些印痕,表达自己的哲思。在我看来,她开创了当代一种新的诗歌书写模式,把诗与爱,诗与思有机结合。用最轻盈而又内涵的笔墨,既对乡村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进行抒写,又反思生命,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在古代田园诗人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抒写劳动人民生活,同时歌咏乡村之美,营造田园牧歌般的诗歌氛围。现代许多乡村诗歌,则是继承古代田园诗歌的传统,浓墨重彩的对乡村美景进行描摹,而李欣蔓则是有自己的特色,她的独特之处在于她既是乡村生活的旁观者,也是乡村生活的参与者,更是思索者。这样的多重视角,使得她的诗歌像万花筒独居特色更具真实。

诗被称作是文学王冠上的明珠,这不是诗人们自封的。当然,在李欣蔓的这本诗集中,具有可读性的作品数不胜数。她用《裂变》这张无形的名片,装下乡村 ,她用自己的诗句挥洒出了“脱贫振兴这场伟大实践中勃发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行为美”。她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诗歌同诗人在尊重与注重现实的基础上,更以深邃思想抒写新气象所具有潜力的优秀诗人。

作者简介:

张新宇,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现代文学。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