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郑州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里,“管城”二字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静静诉说着跨越三千余年的历史故事。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名,更是郑州城市记忆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追溯“管城”的起源,西周初年的管叔鲜,这位身兼王廷重臣与地方诸侯双重身份的历史人物,无疑是打开这段历史大门的钥匙。他的命运起伏,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更为这片土地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印记,让“管城”之名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管叔 AI制图
王族贵胄,受封管国
管叔,姬姓,名鲜,又称管叔鲜。他是周文王与王妃太姒(夏禹后裔有莘氏之女)所生的第三子,周武王姬发的亲弟弟,西周初年著名的“三监”之一,身兼王廷重臣与地方诸侯双重身份。
周文王去世后,因长子伯邑考早逝,次子武王姬发继位。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记载:“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
周武王画像 图源网络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为巩固周朝政权,实行分封制,大封功臣、宗室以及先贤后代,于是把管地(今河南郑州)分封给三弟管叔鲜,建立管国;把蔡地(今河南上蔡)分封给五弟蔡叔度,建立蔡国。周武王还将商朝的遗民封给商纣王(帝辛)之子武庚(禄父),与诸侯同等地位,以奉持他祖先的祭祀不致断绝。
为防范武庚及殷商遗民生变,武王安排了自己的三位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就近监视,史称“三监”。这一安排本意是倚重兄弟,却为日后的动乱埋下了伏笔。
兄弟阋墙,三监之乱
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去世,年幼的太子姬诵即位,是为周成王。国事由成王的四叔、才能卓著的周公旦摄政代掌。
这一安排引发了管叔鲜的不满。他觉得自己是武王的三弟,按长幼顺序摄政之位理应由他担当,为何是四弟周公旦呢?《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管叔鲜联合蔡叔度、霍叔处,在国内散布周公旦企图篡位的流言。
积怨与野心的发酵最终导致了叛乱。公元前1041年,管叔鲜三人扶持武庚一起叛乱。
公元前1041年,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三监”竟联合本应被他们监视的武庚,以及部分东夷方国,起兵反叛周室。这场动摇国本的叛乱史称“三监之乱”或“武庚之乱”。
周公平叛图
这场叛乱看似声势浩大,实际上却很快被平息。公元前1039年,周公旦以周成王的名义东征叛军。不久,周公旦便平定叛乱,诛杀管叔鲜和武庚,流放蔡叔度,将霍叔处降为庶民,管国就此灭亡。管国灭亡后,管叔鲜的后代以国号为姓,称管氏。
管城之名,古今传承
管国虽亡,其都城所在地的名称却流传了下来。这片土地在春秋时期仍被称为“管”。从秦代直至明朝初年,这里长期作为“管城县”的治所存在。明朝废除管城县建制,将其并入郑州,属河南开封府。此后,虽然“管城”不再是独立的县级行政区划名称,但此地一直是郑州(或郑县、郑州市、郑州专区)的行政中心所在地。
1981年,郑州市撤销原“向阳区”,设立“向阳回族区”。1983年,为彰显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向阳回族区”正式更名为管城回族区,延续至今。
俯瞰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图源郑州市文物局
如今的管城回族区,作为郑州市的核心城区之一,是这座国家中心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承载地。区内坐落着见证郑州3600余年建城史的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古老的郑州文庙诉说着儒学的传承,北大清真寺等建筑则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
古老的街巷与现代的繁华在此交织,“管城”二字,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部镌刻在郑州大地上的、跨越三千余年的史诗,无声地诉说着从西周封国到现代都市的沧桑巨变。(正观新闻记者 许怡童)
参考资料:
西汉司马迁《史记》
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
李尊杰《河南回族区乡镇》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