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第七人民医院上演了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死救援,成功抢救一名因高温工作导致的热射病患者。
一名工人在40℃高温环境下持续作业后突发昏迷,体温高达40℃以上,被工友紧急送医。
令人欣慰的是,得益于院前急救人员精准的电话指导——工友在转运途中采用冰水浸泡、物理降温等方法,患者抵达医院时体温已从致命的40℃降至正常水平37℃,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该患者在急诊时很快恢复意识,救护人员专业指导与救援以及工友的反应迅速救了患者一命,同时避免了热射病并发症。
热射病致死率高达50%
7月9日下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主任郭琳在谈及热射病时介绍:“热射病是在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最为危险的急性病症,致死率高达50%,然而及时且正确的急救措施能显著提升存活几率。”
她认为,热射病患者若能在1小时内将核心体温降至38.5℃以下,存活率可提升至80%以上。这一抢救成功案例不仅验证了“黄金30分钟”急救原则的科学性,更揭示出公众对高温急症认知的短板——当人们仍视中暑为常见小病时,热射病已悄然成为威胁生命的隐形杀手。
热射病与中暑的区别
郭琳主任解释:“尽管热射病属于中暑范畴,但二者在症状、危害及救治难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定义上,中暑是一个广义概念,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及重症中暑;而热射病属于重症中暑的最严重类型,以“高热、无汗、意识障碍”三联征为典型表现,属于危及生命的急症。
在症状表现上,普通中暑患者多表现为头痛、恶心、四肢无力,通过转移至阴凉处、补充水分即可缓解;而热射病患者则出现40℃以上高热、昏迷、抽搐、无汗,甚至休克、多器官衰竭;
在救治情况上,普通的中暑患者可通过物理降温即冰敷、风扇吹拂恢复。热射病患者需立即采取冰水浸泡、静脉输注低温液体等措施,并辅以血液净化、呼吸支持等综合治疗,若延误救治,死亡率可高达50%,并且数据显示,热射病幸存者中约25%会出现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运动协调困难等神经功能缺陷。
热射病保命指南
当发生了热射病,迅速降温是黄金30分钟急救的关键,那么如何急救?
郭主任分享了正确的急救流程,并特别提醒:“当发生热射病后,在10分钟内开始降温,30分钟内将体温降至38.5℃以下!”一旦发现患者高热、无汗且意识障碍,必须立即启动科学降温程序。
第一步,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区域,如树荫、空调房间或开启最大功率的车内,若患者昏迷需采取侧卧位以防呕吐物窒息;
第二步,实施物理降温,优先选择15-20℃的冷水浸泡(水位需覆盖肩膀),通过持续搅拌加速散热,当体温降至39℃以下时停止;若无浴缸条件,可用花洒或水管对全身冲淋,重点覆盖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大血管区域,同时用冰袋(包裹毛巾)冷敷颈部、腋窝、大腿根部,或配合湿毛巾擦拭后用风扇直吹;
第三步,立即拨打120并保持呼吸道畅通,脱去患者多余衣物仅保留轻薄内衣,若出现抽搐需警惕咬舌风险(切勿强行塞入异物,可用软布垫于口腔);
第四步,持续监测体温(每5分钟测量一次),目标在1小时内将核心体温降至38.5℃以下;
第五步,密切观察意识状态变化,记录患者是否清醒、能否交流及抽搐情况,若意识恢复且抽搐减轻,说明降温有效;反之若病情恶化则需加强降温措施并向急救人员实时反馈。
郑州第七人民医院的抢救案例表明,院前急救人员通过电话指导工友实施上述步骤,使患者体温在转运途中由40℃以上降至37℃,为后续治疗赢得黄金时间。
在当今炎热的高温下,唯有提高警惕、科学防护,才能在“热浪”中守住生命。热射病的预防重于治疗,每一次‘先兆中暑’的及时处理,都是对生命的负责。
正观新闻记者 黄栖悦
编辑:胡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