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进店逛一逛,转头就发现自己成了直播间里的‘背景板’。”近日,多地消费者吐槽在实体店购物时被“隐性直播”,自身肖像未经允许被公开展示,引发广泛共鸣。当实体店直播从展示商品异化为抓拍顾客,这场全民参与的流量狂欢,正在悄然撕开隐私保护的漏洞,让逛街这件日常小事变得步步惊心。

从商业逻辑看,实体店直播的兴起本是技术赋能的必然。餐饮店主直播后厨翻炒辣子鸡的全过程,用“看得见的新鲜”打消食客顾虑;服装店主实时展示穿搭细节,让线上观众有身临其境的购物体验;家纺商家通过镜头特写床品纹理,试图证明产品品质……这种“线下场景线上化”的模式,曾是实体商业复苏的重要抓手。但如今,不少商家却剑走偏锋,将直播焦点从商品转向顾客。

如今,街头小吃店的摄像头对准排队食客,未经允许就将其焦急等待的模样传至直播间;服装店店员胸前的微型摄像头,不经意间就拍下顾客试穿时的肢体动作与私密对话;珠宝店更是刻意抓拍试戴首饰的消费者,用路人颜值对比博眼球。消费者的不适溢于言表。有人进店后发现直播设备便匆忙离开;有人被镜头对准后当场要求停止拍摄却遭拒绝;更有人事后在直播间看到自己的身影,直呼“被冒犯得浑身难受”。这种被当作“免费群演”的无奈,正在消解逛街的愉悦感,让公共场所的安全感不断降低。

更令人诟病的是直播背后的产品乱象与监管缺位,为打造“直播间专属福利”噱头,商家推出的特供款,往往是偷工减料的缩水版。比如有直播间曾出现某品牌护肤品流动性与实体店版本存在差异、被质疑成分稀释的争议事件,江苏南通、浙江嘉兴部分商家虚标床上用品支数、谎称高级棉面料,虚假宣传套路满满,甚至有商家将普通藏红花床品虚构出“助眠养生”的医疗功效,专门欺诈老年人。

面对这些乱象,监管力度却严重不足。直播即时传播的特性让监管部门难以提前介入,大多只能依赖消费者事后投诉,陷入被动追责的困境。更关键的是,直播主体责任模糊,主播推诿给供应商,商家甩锅给平台,监管部门常因权责界定不清晰,难以实施有效处罚。消费者维权时不仅要留存直播回放、购买凭证等证据,还要面对多方“踢皮球”,维权成本极高。

破局实体店直播乱象,必须强化监管力度,筑牢消费者权益防线。法律层面应依据《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实体店直播的“红线”,商家必须以显著标识告知直播营销活动相关信息,拍摄前需获得消费者明确许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擅自使用他人肖像、虚假宣传等行为可依法主张惩罚性赔偿,提高违法成本。监管部门需将“事后追责”转变成“主动监管”,建立直播商家备案制度,对高频直播店铺开展定期抽检。同时打通“平台—监管—商家”的快速响应通道,对投诉线索第一时间核查处置。直播平台也应履行主体责任,优化审核机制,对涉及侵犯他人肖像权、隐私权的直播及时叫停。

商家更需清醒,流量的本质是信任,直播的核心是“诚信”而非“猎奇”,靠侵犯隐私和虚假宣传赚来的流量,终将自毁口碑。消费者也应提升维权意识,遇到违规直播主动提出异议,留存证据及时投诉。

实体店直播本应是连接商家与消费者的桥梁,而非隐私的“收割机”,更不该是监管的“法外之地”。唯有监管“长牙”“带电”,商家守住隐私保护与产品质量的底线,才能让直播回归“展示商品,传递价值”的初心,让消费者在实体店购物时重拾安全感与舒适感。毕竟,靠践踏底线换来的流量,从来都走不长远。

(原题为《实体店直播,不该把镜头对准顾客》来源 红辣椒评论微信公号)


编辑:韩静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