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莓粉、奇亚籽、羽衣甘蓝粉、姜黄……一段时间以来,一批被冠以“超级食物”名号的产品走红。据法治日报报道,不少商家宣称“超级食物”对身体健康有“神奇功效”,社交平台上相关宣传视频点击量动辄数万。也有消费者质疑,“超级食物”没那么神,更像是“智商税”。

超级食物的概念源自欧美,指含有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且未经深度加工、不含化学添加剂的天然有机食品。据专家介绍,部分“超级食物”确实营养价值较高,但有营养价值是否等于有“超级功效”?以羽衣甘蓝为例,因水分少、营养浓缩,显得“营养密度高”,但日常多吃小白菜、西兰花等同类蔬菜,同样能达到类似的营养效果。而且羽衣甘蓝含有大量维生素K会促进血液凝固,可能降低抗凝血药的效果。也就是说,所谓的超级食物不过是来自异国他乡的果蔬,既有营养也可能因不当食用对人体造成危害,谈不上神奇。

“超级食物”价值几何,商家不可能不知情。之所以宣传“超级功效”,无非是瞅准国内消费者对异域食物了解不多,可以随意炒作营销卖点。添加营销滤镜、打造食物“人设”,果蔬食品转头有了“特异功能”。“超级食物”已经给消费者留下想象的空间,部分商家只提功效,对副作用避而不谈,也不提醒不适用人群,通过操弄宣传话术给消费者以谁都能吃、谁吃都有好处的印象。如此超级全能的产品,商家高价售卖自然理所应当。

披着“异域”的外衣,顶着“超级”的帽子,打着“神奇”的噱头,“超级食物”凭借概念营销让众多消费者为之买单。可消费者本是因为健康意识增强,期待获得健康饮食才将目光投向“超级食物”,满心欢喜掏了钱却得不到对应价值岂不失望?据报道,有消费者买了一款甜菜根饮品,标签上无不适用提醒,消费者饮用后出现过敏症状。不仅没有健康功效还让消费者健康受损,吹过了头的“超级食物”是给消费者挖坑。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要求,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神奇”式、“完美”版的商业宣传,显然会误导,是对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的无视。市场监管部门及相关平台应看到“超级食物”营销陷阱,对涉嫌虚假宣传、虚假广告等行为加强监管,消除商家的“超级”滤镜。

不管宣传多么天花乱坠,只要消费者购买品尝,“超级”与否自然一清二楚。“超级食物”炒不出“超级功效”,名不副实的噱头终究会被戳破。客观展示“羽衣甘蓝”们的价值和隐患,超级真诚才可能换来超级长远的未来。

(原题为《“超级食物”炒不出“超级功效”》来源 北京晚报)


编辑:韩静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