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消息在多个社交平台广为流传,均提到《沉默的荣耀》主演于和伟将1200万元片酬全部捐给烈士纪念馆,其中多人明确提到是吴石烈士纪念馆,甚至多个社交平台AI搜索结果也提及有此事,引发热议。不少网友纷纷留言点赞。
但这起事件的真实性也引得一些网友质疑。比如媒体查询发现,目前未见有官方平台发布这一消息,同时传言说的“吴石烈士纪念馆”也未查到明确信息;而在吴石故乡福建省闽侯县螺洲乡,当地镇政府表示虽有吴石故居,但未听说于和伟捐赠1200万片酬一事;福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也回应“未接到相关信息”。

一番查证下来都未找到实据,说明该消息确实可疑。更大的可能,是有人堆叠吸睛元素,比如“1200万元”“片酬全捐”用来捕获流量,同时也利用公众情绪进行道德绑架——既然出演了革命英烈,就应把“角色的精神”延续到现实中去,做更多“奉献”。
应当说于和伟在《沉默的荣耀》中的表演是出色的。剧中他将吴石这一历史人物的忠诚、克制与牺牲刻画得层次分明、真挚动人。正因为表演足够出色,观众才会被感染、被感动,也让那一段历史重新进入聚光灯下,再一次烙印进集体记忆中。
这是影视演员和历史人物相互契合的佳话。于和伟也曾和主创团队,一同到位于北京市福田公墓的吴石烈士与夫人王碧奎墓前缅怀纪念。对于演员来说,这或许已是难得的贡献,用真诚的创作去唤醒人们对信念与牺牲的敬意,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延续。
但优秀的演技与个人的道德义务并不能画上等号。演员在创作中投入情感,是为了作品的完成,而不是为了迎合外界对“现实版英雄”的期待,更不需要通过“巨大金额”的戏剧化演绎,去模糊影视剧和现实的边界,将演员视作历史人物的人格投射。上述消息的传播,其实是将艺术创作变成一场被放大的“道德秀”,不仅削弱了艺术价值,也让演员背负了不应承受的道德负担。
其实类似这种“入戏过深”的舆论表达并不罕见:如有演员因饰演“第三者”,而在网络上遭遇众多辱骂;也有演员因饰演家暴者,遭遇长年累月的无谓恶评。这些行为很吊诡,认真塑造角色的演员,反倒要为角色身上的所有标签“买单”,这未免过于荒诞。
影视剧毕竟是一种艺术化演绎,若模糊了界限,反倒是对艺术创作的伤害。如果正面角色的出演者,要遭遇过高的道德期待,恐怕会吓退不少创作者,让相关题材的艺术生产越发稀少和空洞。
真正成熟的社会,应当让影视回归影视,现实回归现实。演员的职责是塑造角色、传递情感,而不是被裹挟进角色延伸的道德考核中;观众的热情也应源于对作品的共鸣,而不是对完人神话的追逐。
因此,面对这类未经证实的“感人传言”,公众与媒体都应保持克制。真正值得被传播的,是历史人物的精神,是影视作品的精致,而不是那些编造出来、边界模糊的虚假情节。
(原题为《于和伟捐出1200万元片酬?警惕用吸睛元素进行道德绑架》来源 红星新闻)
编辑:韩静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iPhone版
Androi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