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光阴流转,贴在李阳身上最刺眼的标签,除了“疯狂英语”创始人,依然还是“家暴”。这两个字,如同一个无法驱散的幽灵,定义了他的公众形象,也让他“教育家”的身份陷入了长久地撕裂与挣扎。
从2011年被前妻Kim首次指控,到近年再陷“家暴孩子”的舆论漩涡,两次巨大的风波几乎击穿了他苦心经营的事业大厦。公司一度裁员上千,个人声誉跌入谷底。对于第一次事件,他曾坚称是“互相打了一架”,但最终选择接受法律的判决——“错了就是错了”。
风暴并未止息。当“家暴孩子”的指控再度袭来,尽管北京互联网法院在今年9月22日的判决为他证明了清白,李阳却异常清醒:这场法律的胜利,难以扭转根深蒂固的公众印象。那个标签,或将伴随他一生。
然而,穿越风暴的废墟,一个不一样的李阳正在显现。他从最初的“难以接受”到如今的“坦然接受”,完成了一场与“家暴代言人”这个身份的艰难和解。他甚至认为,自己的反面案例阴差阳错地推动了反家暴立法的进程,为这段不堪的过往赋予了某种积极的公共意义。他不再试图洗白,反而在公众面前主动剖析家暴,转变为坚定的反对者。

如今,56岁的李阳,似乎找回了风暴之前那股自信、甚至有些鸡血的状态,自称一天工作18个小时。他一方面与过去的阴影达成了共存,将之转化为警示他人的素材;另一方面,他正全力押注AI教育的新赛道,宣称要借助人工智能“无限复制李阳”,实现教育模式的颠覆性革新。
2025年10月,一个秋日的午后,郑州日报·正观新闻记者在北京如约见到了李阳。在一个半小时的访谈中,饱满的热情、磁性的声音、不时迸发的幽默,让一个在争议中挣扎、在废墟上重建的复杂形象,清晰地立体起来。

争议与回击——
与“家暴”标签共存,并用它警示世人
记者:首先恭喜您,经过三年拉锯,终于在网络侵权案中胜诉。您曾说希望此案能为其他被网暴困扰的人“树立一个维权榜样”,这个“榜样”具体指什么?
李阳: 说实话,自家人对簿公堂,并非我所愿。但跨国婚姻的复杂性,有时只能诉诸法律。网络互掐只会浪费社会公众资源,让大家在互联网上狂欢,狂欢过后只剩一地鸡毛。
胜诉消息传来,我既感到兴奋,更觉得悲哀。然而,我的胜诉,对于所有被网暴困扰的个人和企业而言,是一个教科书级的案例。它告诉我们:必须借助法律武器还原真相,捍卫清白。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不能成为随意发泄和诽谤的垃圾场。
记者: 距离2011年的事件已过去十余年,“家暴”依然是您最显眼的公众标签。如今回看,您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李阳: 2011年,如果按最严格的法律标准,那不算家暴。家暴是无缘无故、长期的精神侵害,而我们,是互相打了一架。但既然法律判了,我就接受。那件事的代价是巨大的——公司解雇了上千人,经济蒙受损失,我个人和“疯狂英语”的品牌形象也遭到重创。一开始我特别难以接受,我一个教育家,怎么就成了“家暴代言人”?但现在,我坦然了。或许“家暴”这个词会跟我一辈子,但这不妨碍我继续认真做一个教育家。
甚至,我这个反面教材,客观上引起了社会对反家暴立法的空前关注,推动了《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这有其积极意义。这些年,我完成了从一个“家暴实施者”到“家暴反对者”的转变。我主动在公开场合谈论家暴,就是要提醒所有家庭:必须控制情绪,坚决反对家暴!任何形式的家暴都要立刻举报,因为它可能摧毁生命,更会毒害下一代。
记者: 关于“家暴孩子”的指控,对您和孩子的关系造成了什么影响?为此您做过哪些修复努力?
李阳: 其实我们相处得很好。疫情期间,孩子们从美国回来,我们共同生活了近两年,关系非常融洽。但自从前妻第二次的诬告之后,交流就变少了,也算给彼此一个清静的空间。孩子已经长大,她们选择在美国生活,但这改变不了她们是我女儿的事实。
记者:这场法律的胜利,在您看来,真的能扭转公众印象吗?在您的孩子和前妻视角里,这算“胜利”吗?
李阳: 当然算胜利。中国讲“家和万事兴”,但西方习惯用法律解决问题。如今我们倡导依法治国,而非情绪化地互撕。我再次强调,我并非想借此“洗白”。家暴就是家暴,错了就是错了。作为公众人物,这个标签会永远存在,而我,已经学会了与它和解。我甚至希望这个标签能长期警示所有人:反对家暴,警钟长鸣。
记者: 您是如何完成这种心态上的“和解”的?
李阳: 是最近几年才想通的。过去十年,我几乎无法面对,生怕别人提起,一个“家暴者”还怎么教书育人?我曾想不通,我是2008年奥运会的英语培训总教练,是2012年世界杯形象大使,是上过春晚的英语老师……拥有这么多辉煌过去,怎能因为一次夫妻打架就被定性?但现在我想说的是,我要用我的教训提醒大家远离家暴。从这个角度看,我也在发挥积极作用。一个犯过错的教育者,或许更能一针见血。因为,错误等于智慧的总结。
转型与探索——
从“英语教父”到“AI总教练”
记者:回顾你的职业生涯,从自创“疯狂英语”并影响数亿人,到被任命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英语培训总教练,你认为自己最主要的成功之处在哪里?有哪些难忘的瞬间?
李阳: 一个企业的价值,在于能否解决老百姓的痛点。当时和现在的痛点,都是孩子英语学不好、不自信。我能走到今天,靠的是对专业的极致追求。我不断改进方法,能做到让一个差生一两天内开口说英语,能让成年企业家两天后出国出差。“疯狂英语”更是“自信英语”,它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摆脱自卑。这正是我历经两次巨大风波后,依然屹立不倒的原因。今年我们夏令营的报名人数,是过去五年的总和!
难忘的时刻太多了。20年前在河南长垣一中,面对一万六千名学生,用了20个大音箱才能让全场听清。我在河南许多县的巡回演讲,改变了很多孩子的命运。当年他们靠家里卖麦子供念书,如今遍布世界。河南走出了张磊、施一公这样的人物,我相信,河南孩子一旦插上英语的翅膀,将有无限可能。

记者:您如何理解“成功”?您认为自己成功了吗?
李阳: 成功有很多种。把家打扫干净是成功,控制好体重是成功,情绪稳定也是成功。成功与金钱无关,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成功。我,绝对是成功的典范!从18岁到56岁,我演讲了38年,就成功了38年。从一个高考英语16分的内向少年,到立志让“三亿人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我就是战胜自己的标准模板。

记者: 您在短视频平台的某些言论,如“大学不用考了”,引发很大争议。您如何看待这些批评?
李阳: 我给自己的人设定位是:英语教育家、曾经的家暴者、中国教育改革者。“批评我的人,永远比表扬我的人更爱我。”他们提升了我的成就,增强了我的心理承载力。我的很多言论看似极端,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解决方案,只是前瞻性的话大众一时难以理解。
我呼吁过取消外卖,因为它制造海量垃圾,助长懒惰;我主张军事化管理与体育相结合,拯救被补习班压垮的家庭和孩子;我认为“教育要交给国家来管”。而我许多曾经的“狂言”,后来都看到了政策的影子,比如退役军人进校园、压减作业总量等。大学生有钱有闲,却虚度四年,现在的教育模式有些地方错了,必须改变。
记者: 有人评价您的训练营是“洗脑”和“圈钱”,您如何回应?您当前的AI教育新模式,是创新还是“新瓶装旧酒”?
李阳:反对的声音,恰恰证明了你的影响力。如果我是“洗脑”和“圈钱”,能“洗”40年吗?我的教学理念核心是革命性的:背句子,而不是背单词。只有句子才能表达思想,包含单词和语法。英语要大声喊出来,才能激发自信,形成肌肉记忆。很多孩子学的是“聋哑英语”,而“疯狂”代表着100%的投入,是永不放弃的执着。
如今,AI让我可以实现“李阳的无限复制”。以前是我一个人打天下,现在,我培训的5万多名大学生,正在带动50万、100万人练习英语。无论别人说这是“新瓶装旧酒”还是什么,我称之为“疯狂嫁接人工智能”,实现了李阳老师的无穷复制。

记者: 在翻译工具如此强大的今天,英语教学的价值何在?您提出的“AI+家长培训”新模式,核心是什么?
李阳: “AI+家长培训”模式很简单:家长只需分享一个二维码,有人试听后报课,家长就能获得一部分课时费,轻松赚取收入。
很多人说英语行业该消亡了,翻译机就能搞定一切。但我采访过许多企业家,他们告诉我:两个人隔着翻译机交流,永远成不了朋友。 翻译机能解决临时需求,但无法让你真正融入对方的文化、思想和心灵。学英语,不只是学语言,更是塑造另一种思维,拓宽自己的人生格局。
追求与规划——
人生“后半场”,唯一的挑战就是如何战胜自己
记者: 经历了如此多的大起大落,您个人最终追求的是什么?是商业成功,家庭和解,还是舆论的谅解?
李阳: 我的人生比起很多人,波澜不算壮阔,磨难也相对较小。我的终极追求,是能在人类历史、中国历史中,留下属于我的一笔。
我是推动了中国英语教育改革的人,是帮助中国人走向世界、讲一口流利英语的人。如今,我对商业没有太大兴趣,因为赚钱对我来说太容易了。我也不期望与前妻彻底和解,人各有志。对于舆论的广泛谅解,我同样不需要。我或许会带着“家暴”的标签一辈子,但这不妨碍我继续精进,用我的思想和智慧去引领普通人。
记者: 如果为您的人生划分阶段,每个阶段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您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是哪一个?
李阳: 大学之前,我是自卑的。大学二年级开始喊英语,发明了疯狂英语,从大三演讲至今,嗓子还没坏。后来经历两次“家暴”风波, 如今拥抱人工智能。我人生最重要的选择,就是当别人在教室里埋头做题时,我选择拿着书到外面,一声声地呐喊英语。那一声声呐喊,不仅诞生了疯狂英语,也彻底击碎了我的自卑。人生是由自己决定的,要永远选择积极向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百折不挠,奋斗到底,你就不会失败。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每个阶段,我唯一的挑战就是如何战胜自己。人都有惰性,意志会不坚定。我目前最大的挑战就是坚持健身,所以我在办公室外配备了健身房。因为我要扭转中国教育——从以知识为主,转向以体育为主,把中国变成真正的体育大国。
记者: 有哪些人生哲学支撑您走过至暗时刻?最想分享给年轻人的建议是什么?
李阳:做更好的自己。拒绝堕落,拒绝游戏,拒绝躺平。永远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永远不要让爱你的父母失望。你就是奇迹的创造者,你本身就是奇迹。但请记住,教育能培养良好习惯,而拥有良好习惯的人,才能赢得人生,改变命运。
统筹:石闯
编辑:古晨茜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iPhone版
Androi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