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广东汕头潮南区陈店镇政府近日发布《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明确禁止中小学生参与任何形式的民俗活动,包括英歌队、腰鼓队、游神等。对此,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表示,此举系根据上级指示进行的部署,出于安全管理考虑。
这些被禁的,恰恰是潮汕地区代代相传的民俗活动。就拿英歌舞来说,还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怎么就被“一禁了之”了呢?“少年强则文化兴”,如果青少年不能参与,谁去学习传承民俗活动及非遗项目?

2024年,汕头市某活动排练现场,孩子们一起跳英歌舞 图源 新华社
一纸禁令,无异于给民俗文化传承上了道“紧箍咒”;所谓的“安全考虑”,更是暴露出基层治理中“一刀切”的懒政思维。必须要问,是谁在乱打“安全牌”?又是哪个上级“拍脑袋”作出的决定?
此前曾听说,潮州市青少年宫公益培训15天,组建起少年英歌舞队;潮州一小学还请来专业教练,每周开设英歌特色课程。怎么现在态度变了?连合规的、有组织的民俗活动也不让孩子参与了?既因噎废食,又让人匪夷所思。
任何活动都有潜在风险,“安全第一”是指要做好风险管控而非单纯的风险规避。“一律禁止”虽然直截了当,但也相当于切断了传承的源头活水。文化传承一旦断了代,再想捡起来就非常难了。
民俗需要保护、传承需要诚意。若真为了孩子好,当地就应该搭建好平台,让他们跟着大人看英歌、游神队里听故事,招式里头攒勇气;若真为了安全考虑,当地就应该做好管理,从活动前的风险评估、场地规划,到现场的人流管控、医疗保障,再到突发情况的应对处置,将安全保障揉进每一处细节。
说到底,“禁止学生参与民俗活动”根本是道伪命题——究竟怎样算参与?遇到了看到了算吗?难道说还找人看着不让小孩在现场?禁令的执行效果得划上问号不说,更是从侧面凸显出禁令制定的草率、“一刀切”,以及制定者的懒政、“一头热”。
安全底线要守,文化根脉亦不能断。“安全与传承”唯有共存共赢,才是文化代代相传、青少年全面成长的正确打开方式。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任思凝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iPhone版
Androi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