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博会郑州展馆内,大屏幕上巩县石窟的千年艺术精魂通过光影技术焕发新生;微短剧展区前,年轻人排起长队咨询入行机会。这一幕,正是郑州微短剧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郑州成为‘微短剧创作之都’是源于产业强大的内生动力,充分证明郑州的产业土壤适宜微短剧企业扎根成长、发展壮大。”而这一发展势头并非依赖政府扶持,而是源于产业强大的内生动力。

9月22日至24日,2025·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成功举办;两天后,第十二届中原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郑州微短剧展区首次亮相便成为焦点,“竖店”郑州在中原文博会上大放异彩。短短一周内,两大事件接连上演,彰显着郑州打造中国“微短剧创作之都”的坚定步伐。

目标明确:三年攻坚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根据刚印发的《郑州市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工作实施方案(2025—2027年)》,郑州设定了清晰的产业发展目标:到2027年,全市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100亿元,培育10家以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微短剧制作、发行企业,重点打造1—2个具有影响力的微短剧全产业链基地。

这一宏伟蓝图建立在扎实的产业基础之上。目前,郑州市微短剧相关企业主体已达820多家,就业人员规模为3万多人,每天生产100部剧的产能让郑州与陕西西安、浙江横店并称“全国短剧三大重地”,“竖店”美誉实至名归。

郑州微短剧产业已形成日新阅益、天桥、中原名片、乐不可吱四家龙头企业引领的发展格局。日新阅益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拥有1.5万平方米办公场地和新乡2.8万平方米影视拍摄基地,月出品短剧200部;天桥短剧作为全产业链覆盖企业,在20余个城市设立分公司,拥有1800人专业团队;中原名片凭借20年品牌积淀,业务覆盖全国;乐不可吱从短视频拍摄起步,现已发展为集创作、摄制、发行于一体的内容平台,月产50余部,年营收过亿。

政策赋能:微短剧+计划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郑州创新性提出八大“微短剧+”创作计划,推动微短剧与文旅、普法、科普、非遗等领域深度融合。“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围绕商都遗址、少林寺、黄帝故里等郑州标志性元素,推出“微短剧+文旅”融合创新项目;“跟着微短剧学功夫”计划聚焦少林经典,用师徒传承等故事情节传递中国功夫精神。

政策支持体现在真金白银的投入上。郑州将健全微短剧推优机制,举办“文脉千年·剧说郑州”剧本征集活动,对优秀作品予以政策支持。入选广电总局剧本创作扶持的重点微短剧剧本,可获得最高5万元补贴。

“我们要将‘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固定为年度盛会。”通过这一平台主动链接行业优质资源,加强与北上广等头部公司的深度合作,让更多行业人士了解河南的文化底蕴与产业潜力。

科技融合:AI赋能打造创作实践示范项目

实施方案特别强调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微短剧创新应用,鼓励探索运用AIGC、VR、AR、数字人等新技术赋能创作实践,强化微短剧的多视角、互动感等新业态特点。

“政策引导我们向科技要创造力。”日新阅益文化公司负责人侯超表示,公司正尝试将红木文化等中原文化元素通过新技术植入微短剧,让用户沉浸式了解中原文化。

郑州还支持微短剧项目在文博场馆、景区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建设空间型虚拟现实体验项目,打造新型消费场景。中原名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王霞指出:“科技赋能让我们能更好讲述城市故事,通过短剧让年轻人爱上这座城市。”

生态构建:全产业链培育产业新沃土

人才培养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微短剧人才队伍,结合“技能河南”建设,支持市属高校、社会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天桥短剧每月可带动上下游就业约15万人次,单月带动消费3000万元;乐不可吱公司总人数达300余人,并在西安、合肥成立分公司。全市微短剧产业从业人员规模已达3万多人,为年轻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从群演成长为特约演员的海淼感慨道:“朋友建议我尝试新流行的短剧形式,这个行业让我找到了职业发展新路径。”

各开发区、区县(市)政府将建立微短剧拍摄服务机制,在条件成熟的微短剧产业基地探索建立审查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质效。随着实施方案的全面落实,大智影视拍摄基地、聚美基地以及木马基地,平均每天接待的剧组达到10个以上,产业活力持续迸发。

从高质量发展大会到中原文博会,从政策扶持到科技赋能,郑州正向全国展示其建设“微短剧创作之都”的系统性战略。这座承载着华夏文明根与魂的古老城市,正以创新开放的姿态,在微短剧这一新兴赛道练就属于自己的“真功夫”。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