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微短剧的创意灵感与黄河滩地的生态画卷相遇,一场推动产业繁荣与资源对接的盛会应运而生。9月26日,惠济区微短剧产业资源推介会在黄河滩地公园举办,以“实地考察+主题座谈”的创新形式,搭建起微短剧创作与场景供需的桥梁,让自然生态与产业活力碰撞出发展新火花。
实地探访:黄河滩地成“天然摄影棚”
当天上午,20多家微短剧企业代表乘坐观光车深入黄河滩地公园核心区域,沿着疏影路欣赏星海湖的粼粼波光,走进黄河澄泥砚展示传习基地触摸非遗文化温度,在中远有机农场感受田园气息,玫瑰庄园、润圃生态有机甜柿采摘基地体验乡村风情。沉浸式的探访,让微短剧企业代表们眼前一亮。
黄河水的壮阔、滩地的开阔,能让画面更有冲击力。“这可是微短剧拍摄的‘宝藏地’!”一家微短剧公司的摄影师手持相机不停记录,“中远有机农场的稻田、菜园、大棚,以及柿子基地的采摘场景,刚好契合剧中乡村场景的需求,省去了搭建布景的成本。不过一路走下来也发现,黄河滩区范围太大,要是剧情需要频繁切换几个场景,转场会很耗时。”
座谈对话:共商产业发展新路径
实地考察结束后,主题座谈会在黄河滩地公园南裹头广场报告厅拉开帷幕。会上,惠济区相关部门发布了微短剧产业资源对接信息,详细介绍了42个优质拍摄场景,涵盖自然田园、历史文化、商业娱乐、便利生活、招商园区5大类,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场景选择指南。随后,企业代表、高校负责人围绕产业现状、场地使用问题与未来规划展开热烈讨论。
“目前微短剧市场同质化现象较明显,差异化是破局关键。”郑州一微短剧公司的负责人表示,“黄河文化是独一无二的IP,我们计划以这次考察的场景为基础,打造一些展现黄河滩地生态变迁风貌、返乡创业的微短剧,从‘荒地’到‘宝地’的锐变。但滩区太大、场景太分散是实际问题——比如我们想拍主角从农场到湖边的戏份,实际距离远,得调整剧情。另外,要是拍摄周期紧张,得根据剧情优先筛选3~5个核心场景,这样才能提高拍摄效率。”
另一家文化传媒公司运营总监紧接着补充:“古装剧受众广泛,但优质场景难寻。黄河澄泥砚展示传习基地的砚台制作工艺、古色古香的环境,很适合融入非遗传承主题的剧本。”
“从平台角度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微短剧更易获得流量倾斜。”某娱乐传媒公司负责人说。
在企业代表发言后,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冯美接过话茬,语气恳切:“我们专业目前最大的痛点就是学生缺乏真实创作场景和行业实践机会。课堂上教的剧本创作、镜头语言,到了实际拍摄中总会‘水土不服’——比如学生写的乡村题材剧本,场景设计都很理想化,但到了真实场地才发现一些想像不到的拍摄问题。现在特别迫切需要和微短剧企业、黄河滩地这样的拍摄基地开展政企校合作,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企业也能获得新鲜创意,学生能积累实战经验,基地也能成为高校的实训平台,三方共赢。”
郑州师范学院传播学院微短剧专业方向的负责人也补充道:“微短剧产业发展快,但专业人才缺口大。我们想和企业联合制定培养方案;让学生跟着企业团队实地学习场景适配、现场调度,避免培养出的人才与行业需求脱节。现在产业需要接地气的内容,我们培养的人才也得先‘接地气’。”
面对企业提出的需求、高校的合作诉求与场地使用问题,惠济区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回应:“大家提到的滩区大、场景使用问题,以及政企校协同的需求,我们都会重点推进,让高校师生、企业编剧、基地负责人共同开发微短剧资源,把黄河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内容。”
多方联动:绘就协同发展新图景
“这次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产业发展的完整链条——企业有需求、高校有人才、基地有资源,只要串起来就能形成合力。”郑州一文化传播公司制片人感慨道,“以前找场景只看‘好不好看’,现在知道还要看‘合不合理’,更知道可以和高校合作解决创意、人才问题。未来我们会把更多创作重心放在这里,和政府、高校、园区一起,把分散的‘珍珠’串成‘项链’。”
惠济区将以此次推介会为起点,持续收集企业、高校反馈,通过“场景优化+创作辅助+人才培养+政策支持”的组合拳,破解产业发展痛点,推动微短剧产业与文旅、农业、教育深度融合,让黄河岸边的“光影故事”既好看、又好拍,更能培养出懂文化、会创作的本土人才。
一场黄河岸边的“短”会推介,搭建起产业发展的新平台。未来,随着政、企、校、园协同发力,不仅会有更多承载黄河文化、展现滩地风情的微短剧从这里走向全国,更会形成“场景适配创作、人才反哺产业、文化赋能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微短剧产业注入独特的“黄河力量”。
记者 张国庆 文/图
统筹:张改华
编辑: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