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6日,第十二届中原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鹤壁市朝歌文化园启幕。在这场文化盛宴中,以“有功夫,到郑州”为主题的郑州展馆惊艳亮相。展馆巧妙融合3600年商都的厚重底蕴与当代文创的潮流气息,为全国客商与观众呈现了一场“可听、可看、可玩、可购”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穿越“商都城门”:开放式展陈,一步千年
步入郑州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以商代都城为灵感设计的“城门”。青铜色的基调与夯土黄的墙体,瞬间将观众拉回到3600年前的王城之下。许多观众好奇地触摸墙体上模拟郑州商代城墙遗址的夯土肌理,感受历史的质感。
“这个设计太有辨识度了,一看就知道是郑州!”一位来自安阳的参展商赞叹道。正门上方的“郑州”二字,源自毛主席亲笔题写的《郑州日报》报头,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独特文化符号。展馆内部以“中轴线”布局,串联起各个展区,寓意郑州“天地之中”的文明核心地位,引导观众开启一场从古老到现代的文化穿越之旅。
文创“豫”潮涌:老文物变新网红,雪王引爆打卡热
在文创展示区,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活力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来自郑州各大文博机构的文创产品,不再是橱窗中静默的纪念品,而是化身年轻人手中兼具颜值与内涵的“潮玩”。
把博物馆“带回家”。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推出的鼎天鬲地杯、考古盲盒、行李箱等文创,将青铜文明的庄重化为可携带的时尚,陪伴人们走向诗与远方;郑州博物馆把商周青铜器纹样融入冰箱贴、书签尺子;大河村遗址则将仰韶彩陶图案印上魔方与帆布包,让七千年历史流转于日常指尖。一位带着孩子参观的母亲感叹:“这些文创既有文化底蕴又有现代设计,给孩子买一套,就像把历史课带回了家。”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的青花鱼藻纹镜、大唐青花胸针等作品,也以清新雅致的风格,为生活注入古典之美。
“雪王”的全球之旅。展馆一隅,本土国际化品牌蜜雪冰城带来茶具、手办等文创产品,以可爱画风展现“河南味道”走向全球的生动实践——其全球门店已超4.1万家,成为文化出海的亮眼案例。
光影“镜”界与产业“新势力”:微短剧成焦点,数字赋能文化传承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本次郑州展馆的另一大亮点。
石窟艺术“动”起来。展馆大屏幕上,正精彩呈现着由中国摄影家协会等权威机构主办的“天地之中·‘镜’界郑州”全国摄影展系列活动的重磅成果——“丝绸之路·黄河: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近130件光影艺术作品生动再现了巩县石窟的千年艺术精魂,该展览在郑州首展时一个月内吸引15万人次参观的火爆场面,在此得以延续,引得观众驻足惊叹。
微短剧之都“亮家底”。“郑州微短剧”展区内,一块醒目的“2025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展板,成为整个展区的背景墙。其前方集中陈列的多部热门作品,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与业内人士驻足交流。全省近1200家企业、超5万从业人员、前8个月市场规模突破38.5亿元……一组组硬核数据,清晰勾勒出郑州作为全国微短剧产业高地的强劲实力。不少参观者在深入了解产业前景后,主动向工作人员咨询“入行需要哪些技能”“有没有适合新人的机会”,言语间满是对加入这一行业的期待与热情。
千年城脉的“功夫”邀请:有功夫,到郑州!
展馆后部,知名摄影家刘鲁豫的《大美嵩山》系列作品,以绝美的光影展现了中岳嵩山的雄浑壮丽;而另一面墙上,蜜雪冰城的雪王与少林寺、二七塔等郑州地标欢快同框的卡通壁画,则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诠释着郑州的古今交融。
“三千多年来,郑州城址不移,人脉不息,这在中国现代城市群中绝无仅有。”展馆讲解员向络绎不绝的观众介绍,“我们所说的‘功夫’,不仅是享誉世界的少林功夫,更是郑州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上练就的‘真功夫’。”
本届文博会,郑州展馆不仅是一次文化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封面向世界的“功夫请柬”。它生动宣告:这座承载着华夏文明根与魂的古老城市,正以创新的姿态和开放的胸怀,邀请全球宾朋亲身感受其独一无二的魅力——“有功夫,到郑州!”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