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微短剧已成为数字文化领域的新增长极,在用户规模与市场产值快速攀升的同时,行业也面临着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阶段。近年来,河南省微短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郑州更是凭借自身优势率先出圈,与陕西西安、浙江横店并称“全国短剧三大重地”。

2024年,郑州微短剧产值规模已突破23亿元,形成了显著的集聚效应,并明确提出建设“微短剧创作之都”的战略目标。2025·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即将于9月23日开幕,旨在整合产业资源,推动微短剧向精品化、规范化发展。

在微短剧迅速崛起却面临内容同质化的当下,如何实现题材、叙事与美学的创新?AI技术将如何赋能创作?地方文化又该如何借微短剧“出圈”?围绕这些热点问题,正观新闻记者采访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夏烈。夏烈从行业生态、技术融合、人才培养和地方资源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微短剧的现状与未来。

夏烈

“同质化”破局之道:以创新与精品化应对新挑战

记者: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微短剧如何突破“同质化”困局,实现题材、叙事和美学上的创新?

夏烈:当下微短剧的同质化现象确实比较严重。一方面,我们需客观看待这一现象,形成经验和定力。它是微短剧现阶段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商品和产业,要说完全杜绝,是不可能的。其他文化产业发展中也有这种现象,比如文学、影视等领域。

另一方面,过度的同质化是一种不良的创作生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就是创新。我认为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需要具备创新意识,这也是对微短剧作为新兴艺术的尊重。比如,一部“霸总剧”火了,一模一样的复制只能等而下之、审美疲劳,但你可以在“霸总”的人设上加创业、悬疑、非遗等更具硬核内涵和技术的元素、类型,这就形成了差异甚至迭代。除了内容上的创新,关键还是要走精品化的道路,造就“同质化”的反面,追求一部思想、艺术、制作上可圈可点的精品微短剧,这正愈来愈成为行业的共识。

记者:从艺术形式上来看,微短剧的“短”是其特色,但也可能成为艺术表达的局限。您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夏烈:微短剧的“短”,某种意义上正是它的长处。微短剧的出现和繁荣,证明它契合了两个方面:媒介工具和观众心理。

在媒介方面,竖屏微短剧的形式契合了手机的使用方式,顺其自然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从观众心理讲,我们处在一个加速度和碎片化的时间感受和消费心理的感知理解阶段,微短剧单集时长短、爽感快,是研究了人类心态情绪后的结果,非常适合用户在用餐、排队等碎片化时间观看。这使得我们需要回到它这些基础优势再来建设其艺术审美更上层楼的可能。

AI时代,依然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创造精品

记者:AI技术正在重塑内容创作生态。您如何看待AI在微短剧编剧、制作、传播等环节的应用前景与潜在风险?

夏烈:这个问题是比较前沿的。现在文学、绘画、影像等门类,都已有新技术介入,包括AI在微短剧上的应用,也会很快蔓延、普遍化并且越来越成熟。已经有专门致力于AI微短剧开发生产的公司,更多微短剧公司则会倾向于把AI作为参与微短剧制作的新的必须和增长点。

相对于真人来说,AI微短剧可以说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但我想微短剧的核心问题仍然没有变,即内容的创新与精品化。这个问题在AI微短剧和真人微短剧里是一样的,同样是整个行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其次,AI微短剧还面临版权问题。AI的版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激烈讨论的阶段。所以随着AI微短剧的生产制作暨产业规模的扩大将会进一步突显,需要整个行业乃至国家法律法规体系来应对、解决。

记者:微短剧的快速发展暴露了哪些人才短板?作为高校教师,您认为高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应如何合作培养专业人才?

夏烈:目前微短剧行业存在明显的人才不足问题。当前高校的教育体系仍以传统学科和专业为主,与微短剧等新兴数字文化产业的实践比较脱节,导致学生只能在市场中、项目中自学。这要求高校与社会进一步打通,教学科研特别是观念系统能够跟紧一线发展大势。

另一方面,不少高校已与产业、政府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通过项目带动人才培养。而企业也应主动与高校合作,共同育人。例如,一些大型影视企业开始有自己的培训体系或学校学院,专门培养行业紧缺人才。

文化赋能,让地方特色资源借微短剧“出圈”

记者:河南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何将“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微短剧创作的竞争优势?

夏烈:宏观上,微短剧的发展应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在微短剧等新兴强势文化文艺媒介中实践“两创”活力和魅力。国家广电总局近期不断推动的“微短剧+”行动计划也是一个重要指引,如“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微短剧里看非遗”等,都可以与河南的文化“富矿”系统全面结合。

具体到微短剧内容创作,不仅要让文化元素作为背景,更要将其内化为情节的一部分,通过剧本设计和内容策划,让观众实实在在有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和“打卡”的好奇心,进而激发线下文旅消费,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生态。

记者:郑州作为此次大会举办地,正在全力打造“微短剧之都”。您认为郑州发展微短剧产业具备哪些独特优势?又存在哪些短板?

夏烈:郑州在发展微短剧产业方面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拍摄基础,再加上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为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奠定了坚实基础。

若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或许可以在以下几个方向继续发力:首先是在产业规模上,朝着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迈进;其次是持续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布局,包括剧本创作、后期制作、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再者,需要着力打造具有鲜明本地特色的微短剧品牌,增强品牌识别度;最后还可进一步拓展产业的外溢效应,特别是在微短剧出海等国际化拓展方面,这也将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发展方向。

记者:您认为未来郑州微短剧产业如何形成与西安、横店等地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夏烈:想要形成差异化,就需要具有辨识度。这种辨识度首先来自本地独有的文化资源,如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等。河南此前已成功转化出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作品,如“唐宫夜宴”系列,微短剧也可在此基础上推出自己的精品和爆款。此外,郑州也可以在AI与微短剧结合等前沿领域发力,引进相关优质企业,打造代表性作品,形成辨识度。并且要注重建设培育本土播出平台,或加强与头部短剧平台如抖音集团、央视频的合作,通过平台为优质作品提供广阔的传播空间。同时,政府也应出台专项政策,联合整个行业,从差异性视角规划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路径,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

汇聚四方之力,共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本次大会以“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在大会召开之前,您对本次大会有什么期待?您认为它对微短剧产业有何意义?

夏烈:郑州举办微短剧大会,表明其作为全国重要微短剧生产基地的实力和决心,这场大会不仅是推动郑州,也是推动全国微短剧向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行动。

参加本次大会,我首先是想“看一看”,我希望通过大会了解目前郑州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为郑州微短剧发展出谋划策。其次,我想“听一听”,从学者的角度,听听来自全国各地其他优秀专家学者、产业工作者、创作者的想法。同时,这样的会议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本次大会汇聚了政府、产业、学界、创作等各方力量,实现了“政产学研”一体化,为合作提供了平台,期待本次大会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创造更多合作机会,推动微短剧行业的整体提升。

(正观新闻记者 许怡童)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