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引领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的重要省份之一,河南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有几个特点:一是数量多,全省各类形态的新空间超过3000个;二是样态新,以融合发展、共建共享为方向,打造出灵活多样、模式新颖的多个城市新空间品牌;三是覆盖广,体系化的新空间连接城乡,充实了传统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四是积淀厚,这也是最具特色的一点,以新空间的“小而美”寄托着河南厚重延绵的文化根脉,又以其“轻而巧”拨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乐章与新光彩。
洛阳市图书馆“古都阅八点”系列活动走进“河洛书苑” 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随着“十五五”时期的到来,从河南到全国,公共文化新空间的建设重心逐步从基础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这要求在现有的成就之上破解几个关键问题,包括如何为新空间提供稳定的资源保障,如何吸引社会力量更充分、更深入地参与其中,如何提升新空间的建设品质和服务效能,如何激活其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潜力等。
回应以上问题,关键是深刻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与公共文化领域的重点改革任务深入结合起来。首先,将新空间的体系化发展作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强调一体化管理、多样态运营,加强与传统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的联动,实现标准化与特色化的统一协调。其次,将新空间作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第一抓手,打造基层优质文化资源的中心据点和基础设施。再次,把新空间相关的机制建设作为“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关键任务,完善新空间社会合作的准入、委托、管理、运营、评价与退出等全生命流程机制,实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最后,聚焦新空间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优先在新空间落实错时延时、夜间服务、普惠性非基本服务等创新探索,培育更多、更专业的社会合作主体。而对于河南来讲,还有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以新空间为中心,系统盘活历史文化底蕴,进而发展更新颖的文化业态、打造更丰富的文化场景、构筑更独特的文化体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肖鹏-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