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收在望,新郑裴李岗在8000年前吹响的农业文明号角悠远至今。9月4日,“裴李岗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开幕前夕,记者来到新郑裴李岗遗址,跟随专家学者的脚步探寻“仰韶文化的源头”“中华文明的晨曦”。
考古发掘还原裴李岗的“生活日常”
据了解,距今约8000年的裴李岗时代是中华文明奠基的关键时代,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阶段,因1977年新郑裴李岗遗址被发现而得名。这一时期形成的文化被称为裴李岗文化,是黄河流域较早的农耕文明代表。裴李岗文化上承旧石器时代末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下接著名的仰韶文化,是华夏大地迈入成熟农耕社会的重要阶段,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晨曦”。
“近年来,新的发掘主要是为了探索仰韶文化的源头。很幸运的是,我们这次在裴李岗遗址发现了距今一万多年到三万多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把裴李岗的历史又往前推进了一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永强介绍,以前发掘的主要发现是墓葬区,对生活区的了解不多,而这次对遗址的全貌进行了新的调查,确定遗址的面积范围、评估保存状况等,并根据这些了解当时人们主要吃什么、使用什么工具等基本生活情况。
“在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当时的农作物遗存包括水稻和小米,这说明北方的旱作农业系统(以小米为主)和南方的稻作农业在这里汇合,裴李岗时期南北两种农业体系已经在这里交汇。这些发现让人们对农业的起源和扩散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李永强表示,裴李岗时期的人类刚刚开始定居,在此之前,人类的流动性较大,而到了裴李岗时期,定居程度明显提高。这种定居带来一系列变化和影响,与以往的流动性生活方式完全不同。
“我们一方面探讨人类为什么会选择定居,另一方面研究定居之后会带来哪些变化。除了农业的发展外,定居还促进了对周围资源的深度开发。人类的食物范围开始扩大。以前可能主要依赖某些特定动物,但定居后,单一动物来源已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开始开发其他资源。”李永强表示,以裴李岗遗址为例,定居后的裴李岗人对鱼类的开发明显增加,考古人员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鱼骨。“此外,人类开始从攫取型经济向生产型经济转变,这是农业起源与扩散的关键。这种转变对后世农业社会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农业转变的动力来自哪里?李永强介绍,在裴李岗遗址中,几乎每个墓葬中都有一个壶,通过检测发现壶中有红曲霉,表明当时的裴李岗人已用大米酿酒。因此,大米成为一种重要需求,酿酒的需求也推动了大米的种植。
酒不仅在裴李岗人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还在墓葬中成为一种随葬品,从那时起,就形成一种固定的风俗习惯,延续了数千年。
“直到汉唐时期,酒器仍然是常见的组合,酒与饮食的结合也慢慢固定下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李永强的描述下,裴李岗人的生活十分丰富——定居后,人们开始生产新的陶器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除了常见的壶外,还有碗、盆、鼎等器物,这些都是为适应地域生活而创造的新器具,它们随着裴李岗文化逐渐流传下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永强认为,就全国范围而言,裴李岗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发达的文化,可以作为全国同时期文化的代表。裴李岗文化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扩散,对周边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目前发现的裴李岗时期遗址有170多处,基本覆盖了整个河南省。“在这个阶段,人群的活动范围变得更大,活动强度也明显增强,人口也在增长,为裴李岗地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李永强表示,考古工作者正在研究和探讨当时的人们如何从流动到定居,如何从不生产粮食、主要依靠野外采集,逐步过渡到开始生产一些粮食,为农业社会奠定基础的变化过程。
裴李岗文化是仰韶文化主要根脉所在
“首先,它的年代比仰韶文化更早。目前,学者普遍认为,仰韶文化的年代大约在距今7000年到5000年之间,而裴李岗遗址的年代则在距今9000年到7000年之间,因此,它是比仰韶文化更早的一个阶段。”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建认为,裴李岗文化开启了最早的定居农业,在同时期分布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也是仰韶文化的主要根脉所在。
同时,裴李岗文化标志着从旧石器时代的茹毛饮血生活向早期原始农业的过渡。虽然这一时期还不能说以农业为主,依然存在大量的狩猎采集经济,但农业已经开始萌芽。农业的出现为定居生活提供了支撑,人们开始在一个地方长期居住。定居生活带来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开始建造房屋,二是形成了墓葬习俗。长时间定居后,逐渐形成了墓地。这些变化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的延续,形成了居葬合一的聚落体系。这一时期,血缘纽带开始显现。从裴李岗遗址的墓葬分布来看,大部分墓葬呈南北向成排成列分布,这不仅反映了死者的生活状态,更体现了活人对死者的祭奠。这种传承延续了几代人的亲情和礼仪,奠定了礼仪制度的根基。这种礼仪制度在仰韶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裴李岗文化很可能与神农氏存在某种联系
“谈到文化自信,首先需要了解文化的源头和发展脉络。”张建表示,近年来,大家一直在探讨“五帝时代”的概念。许多学者认为黄帝时代与仰韶文化密切相关,在《五帝本纪》和《黄帝本纪》中也可以看到相关记载,其中提到“黄帝十世,神农氏世衰”,但神农氏究竟为何物仍待考证。
事实上,裴李岗文化很可能与神农氏存在某种联系。“目前,我们注意到与神农相关的地名,如豫西北的神农山以及湖北的神农架。神农架地区保存着许多可能与裴李岗文化相关的遗迹,其中一种文化类型在晚期已传播至汉口中心地区。如果将这些历史线索串联起来,我们就能更生动地了解更早期的历史面貌。”张建认为,这些线索或许有助于构建从神农氏到黄帝之间的历史场景。然而,这仍属于推测范畴,需要更多证据来证实这一历史关联。
1977年以来,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围绕裴李岗文化的发现进行了多角度学术研究,对裴李岗文化具有的填补关键空白、奠定物质基础、开启文明进程等方面极其重大的学术价值形成了共识。在9月5日、6日举办的“裴李岗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中,国内专家学者还将继续围绕裴李岗文化、裴李岗时代交流学术思想。
(正观新闻记者 左丽慧/文 唐强/图)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