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李岗文化1977年发现于新郑裴李岗遗址,此类遗存与仰韶文化的不同,比较明确地把新石器时代的遗存提早到了前仰韶时期。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建认为,裴李岗文化之所以重要,在于它的发现填补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它与周边地区文化发生了较多联系,从而有了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
“首先,它的年代比仰韶文化更早。目前,学者普遍认为,仰韶文化的年代大约在距今7000年到5000年之间,而裴李岗文化的年代则在距今9000年到7000年之间,因此,它是比仰韶文化更早的一个阶段。”张建认为,裴李岗文化开启了最早的定居农业,在同时期分布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也是仰韶文化的主根脉所在。
同时,裴李岗文化标志着从旧石器时代的茹毛饮血生活向早期农业的过渡。虽然这一时期还不能说以农业为主,仍然存在大量的狩猎采集经济,但农业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农业的出现为定居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人们开始在一个地方长期居住。定居生活带来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开始建造房屋,二是形成了墓葬习俗。长时间定居后,逐渐形成了墓地。这些变化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的延续,形成了居葬合一的聚落体系。这一时期,血缘纽带开始显现。从裴李岗遗址的墓葬分布来看,大部分墓葬呈南北向成排成列分布,这不仅反映了死者的生活状态,更体现了活人对死者的祭奠。这种传承延续了几代人的亲情和礼仪,奠定了礼仪制度的根基。这种礼仪制度在仰韶文化阶段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正观新闻记者 左丽慧/文 唐强/图)
编辑:张晓璐
统筹: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