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腿打拳,玩枪弄棒,切磋琢磨,互试比赛……”复馆10余年,北大清真寺内传承数百年的“教门拳”被拳师们再度习练精熟,数百年前的场景也在郑州老城区的幽静小街重现,而有关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也引来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七旬老人的武术人生
9月4日,北大清真寺武术馆内,74岁的巴国胜即兴展示起十八连捶,只见他脚步接连用力,踏在地面不时发出“砰砰”响声,显露出一身刚猛劲力,收功之时虽已略有气喘,脸上却洋溢着笑容。
时间回到上世纪60年代,13岁的巴国胜在北大清真寺附近第一次接触到武术。“门口有一帮人,都去找田小俊学武,我也跟着凑热闹。”他回忆,田师傅当时颇有名气,与李玉华均为当时寺中拳师,尤其后者师承武术名家郑德顺,现如今北大清真寺内不少拳师都跟其学过武术。
少年巴国胜被练武人群吸引,对武术产生浓厚兴趣并起了拜师的念头,师傅却不肯轻易收徒。他只能在一旁偷偷学习,别人踢腿他也踢腿,别人练拳他也模仿,慢慢地通过观察和模仿,最终精诚所至走上了武术之路。
习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巴国胜很快下乡参加劳动。4年的时间,他远离了熟悉的城市环境,投身到农业生产之中。1972年返郑当钳工,又开始了繁忙的学徒生活,练功时间一再被压缩,但他对武术的热爱却未消退,闲暇时还忍不住“抻抻腿伸伸手”。
深藏古寺的教门拳法
北大清真寺内的武术馆最早建成于明清时期,主要研习伊斯兰教教门拳法。2011年,武术馆复馆以来,传承有心意六合拳、汤瓶七式、查拳、八极拳、劈卦、通臂等30多项武术套路项目,心意和查拳为其两大门类代表。
“十八连捶属于查拳分支,主要特点是短拉短打,短小精悍注重实战,不同于太极的‘炮拳十八式’和‘形意十二连捶’。”巴国强讲述,查拳精髓区别于银幕上的“华丽花式”,出招快、收招快,重腿法,多摔法,招法变化多,其中的十八连捶有着独特的实战优势。
教门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宗教色彩,兼具搏击、养生与表演功能,其技法以“小、灵、巧、妙”为技击原则,强调破坏对手重心,手法包含采、闭、封、截等,器械招式亦具此特点,并注重内功与实战技法并进。
他介绍,教门拳是回族传统武术的统称,在历史上与其他宗教派别的武学一样文化积淀深厚,还曾在抵御外辱的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不少民族武术家通过行侠仗义与保家卫国活动,推动了拳术的传承与发展。
新时代的传承与期望
时光飞逝,当年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的热血少年,如今已经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不过,退休之后的巴国胜没有沉寂下去,而是重新回到了北大清真寺内的武术馆,系统地恢复了武术练习。
武术馆如同沉淀力量的港湾,巴国胜回归武术的世界,找到了晚年生活的全新意义。“武术不是无坚不摧的铁拳,而是懂得何时收放的自律,是根植于心、支撑起脊梁的精神境界。”他沉浸其中不断感悟,意识到拳法不仅是一种武术技巧,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年轻一代更倾向于选择国际化、规范化的武术项目。”巴国胜说,尽管自己热心传授,孙子仍然选择了学习跆拳道,而非长辈们推崇的传统武术,这让他更直接地感受到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面临的诸多传承挑战。
秋雨淅沥,白色的练功服贴紧老拳师的身体,触地有声的演武打破了古寺的宁静,传承数百年的招式在举手投足间展露出潇洒与劲厉。在时代奔涌的洪流中,北大清真寺武术馆的大门不断敞开,新老拳师们积蓄力量不断寻求突破。
记者 汪永森 实习生 刘硕珅 文 白韬 图
编辑:胡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