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无座票与二等座票价相同是否合理?”针对网友质疑,中国铁路12306工作人员近日回应,关于座位使用,无座旅客虽无固定座位,但可以暂时乘坐车厢内的空余座位;当该座位的持有乘客上车时,无座旅客需主动让座。这一规则旨在兼顾无座旅客的乘车需求和有座旅客的权益保障,属于合理定价范畴。

然而,这一回应并不能令人信服。比如有网友就表示,希望铁路部门能多从旅客体验角度出发,优化规则,让大家出行更舒心。

但凡有过高铁出行体验的人都知道,持无座票与有座票的心态是迥异的。尽管上车后,名义上可以坐在空闲座位上,但实际上往往会遭遇双重尴尬。一是跑遍整个车厢往往找不到一个空座,那种焦虑和疲惫不言而喻。二是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座位,但“座”不暇暖,往往就被“请”走。

最重要的是,花同样的钱,却无座可坐,这种失落感和不平衡感,容易产生不公平感。

因此,高铁无座票与二等座票价相同是否合理,事关公平,值得广泛讨论。需要指出的是,这不宜窄化为乘客与列车的“恩怨”之争,更不能移向无座乘客与有座乘客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应该秉持更高站位,在公共场域进行深入讨论,毕竟此事关乎公共利益,关乎每个人的列车出行,关乎公共服务属性。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列车推出无座票,非常必要。购买无座票往往是出于紧急出行不得已而为之,这说明无座票是有市场的,也满足了一些人的刚需。但是具体设置多少无座票,当有标准,应考虑列车荷载量、有座乘客的感受及无座乘客的出行体验。如果推出过多无座票,必然导致僧多粥少,登车后找不到空闲座位。

更要看到,无座票如何定价,应交由公共讨论,兼顾多方理由,体现程序正义,符合法治精神,而不能由某个部门或企业说了算。

一个简单的道理,乘客支付同等价格,却获得明显不同的服务,这是不公平的。较之有座乘客,他们的实际体验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特别是支付同等代价却隐含着尊严感被削弱。高铁提供出行服务,带有一定的公共服务属性,一旦失却公平底色,便易滑入冷漠算计。换言之,价格平等却换来服务差异,所折射的深层矛盾,远超座位问题本身,因此不能不正视,也需要被化解。

“高铁无座票与二等座票价相同是否合理?”引发的舆论讨论持续发酵,带来的民意质疑日渐升温。对此,相关部门、企业不能简单回应,而应想法解决。说到底,铁路票价设计应回归服务本质,体现公平温度。比如,探索无座票小幅降价模式,这样才能既尊重运输成本约束,又守住公共服务应有的公平温度。一定程度上说,票价机制上的微小“让步”,可换取民众对出行保障体系的更大信任与认同,更可提升无座票乘客的获得感。

事关公共服务定价,既要讲究效率,也不能忽略公平,既要考虑运营成本分摊逻辑,也要尊重乘客的公平诉求。基于此,正视用户痛点,回归定价公平,才能真正铺就一条承载人民幸福与尊严、兼顾效率与温度的轨道。

(原题为《无座票与二等座票价相同,用户痛点不应视而不见》 作者 秦川 来源 红星新闻)


编辑:任思凝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