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抗战记忆

夜袭黑石关

——一场让群众心里点亮希望的战斗

在巩义市文化艺术中心的一间办公室里,72岁的退休干部王景亚坐在阳光斜照的木椅上,手边是一沓泛黄的资料和笔记本。“那是豫西抗战出色的一仗,不光打了胜仗,还救了人,鼓了气,赢得了民心。”

他口中地这场仗,就是夜袭黑石关。

王景亚并非那场战斗的亲历者,却几十年如一日关注巩义抗战史,尤其是1944年10月12日夜,发生在巩县西部黑石关的一场突袭行动。他走访了大量健在老战士,抄录了第一手口述,搜集资料,自费复印地图、照片,最终拼出了这场战斗的完整脉络。

“这不仅是一场打得漂亮的伏击战,更是一场让群众心里点亮希望的战斗。”他说,这些历史都是自己上世纪80年代在县武装部任秘书时记录的,很多都是战斗英雄口述的战斗场景。

在王景亚的回忆中,一场跌宕起伏的战斗在记者面前展开……

2000余名民工被征修桥

“你要想真正明白这场仗,就得先明白黑石关当时是什么情况。”王景亚缓缓打开笔记,翻到扉页画的一张简图。

1944年春,豫西沦陷,黑石关成为日军在陇海铁路线上布防的关键节点。为了修复被国民党军队破坏的铁路大桥,日军在当地强征了2000多名民工,大多数是巩县、偃师、伊川、孟津一带的老百姓,甚至还有不少老人和未成年的少年。

“他们每天干的是重体力活,吃的是稀饭,住的是破屋,还经常挨打。”王景亚说,“鬼子不光用皮鞭抽,还有狼狗看守。人不听话,狗就扑上去撕咬。”

这些民工被关押在黑石关中学旧址,白天上桥修路,晚上就像犯人一样被赶回学校关进破屋。

在附近的豫西抗日独立支队三团团部,经过秘密部署,八路军决定夜袭黑石关。

“部队决定出击,这不光是军事任务,更是政治任务,是八路军履行对人民的承诺。”王景亚说。

支队决定三团三连、九连共同参与,由九连连长杨赞斌统一指挥。部队将从浮戏山区隐蔽出发,翻山越岭,奔袭黑石关。

一场出其不意的突击战

10月12日夜,黑石关寒风凛冽,山口黑如锅底。

“战士们每人臂上绑着白毛巾,是为了夜里分辨敌我。”王景亚说。

根据战前侦察和熟悉地形的本地抗日群众带路,部队分三路展开:

一路绕到黑石岭,占领制高点;

一路潜入黑石关南村,牵制西援之敌;

一路正面攻击铁路大桥和敌驻地黑石关中学。

主攻部队在靠近铁路桥时遭遇敌哨兵盘查,带路人葛世俊灵机一动,用方言随口应答,暂时蒙混过关。紧接着,身后一名战士飞步上前,一枪击倒敌哨兵。

“枪声一响,就是命令。”王景亚指着当年九连老兵回忆的一句话,“杨赞斌连长一马当先,带着轻重机枪火力压制桥头碉堡。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打蒙了。”

与此同时,河面上日本汽艇闻声而来,探照灯一束束扫向岸边。占据高地的我军已经等待多时,一通火力猛烈还击,13艘敌人汽艇当场报废,火光冲天,照亮了整个桥面。

而另一边,八路军突袭黑石关中学,正面突破大门,刺刀直抵敌人胸前,守卫的日伪军大多不战而降。被关押的2000多名民工惊魂未定,听见战士们说“我们是八路军,是毛主席的队伍”时,立刻爆发出哭声和欢呼声。

战斗次日凌晨3点结束,黑石关大桥附近的铁路轨道被民工和战士破坏十余处。战斗共击毙日伪军十余人,俘敌13人,击毁汽艇13艘,解救全部民工。

“不到5小时,干净利落,任务全部完成。”王景亚说。

几十年来,王景亚反复走访当年战斗区域,查阅档案、地图,采集老战士口述。“我不是为出书,也不是为评奖,我就是怕这一仗从记忆中消失。”

记者 谢庆



编辑:胡昆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