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抗战记忆

中原大地上的烽火棋局

——豫西抗日根据地的浴血征程

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在抗战史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郑州地区作为豫西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曾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本报今起联合郑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开设“豫西抗战记忆”专栏,通过记者实地探访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记录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历程、郑州著名抗日战役与战斗、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老区产业振兴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等情况,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展现新时代老区振兴发展成就。

​暑期,位于登封市徐庄镇孙桥村的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迎来了一批批追寻历史的游客。泛黄的照片、斑驳的电台、褪色的军装,无声地诉说着80年前豫西大地上那场气壮山河的全民抗战。军民同仇敌忾的呐喊,仿佛穿越时空,在展馆中回荡。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烽火连天的岁月,豫西抗日根据地——这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重要敌后堡垒,在抗战后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拂去时光尘埃,重温那段用鲜血和信念铸就的峥嵘岁月。

落子中原:战略反攻的棋眼

历史的指针拨回到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曙光初现,中国抗战逐步转入战略反攻。然而,侵华日军为垂死挣扎,发动了旨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4月,河南战役打响,驻防河南的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短短月余,洛阳沦陷,河南38座县城和4万多平方公里国土沦入敌手。

山河破碎,民心激愤。就在这危难之际,远在延安的中共中央以其深邃的战略眼光,早已将目光投向了这片疮痍大地。

党中央洞悉河南沦陷后巨大的战略真空和民心所向,审时度势,果断制定了“发展河南、绾毂中原”的宏图。其核心在于:收复并控制河南,将陕北、华北、华中的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为最终的战略反攻奠定基石,彻底扭转中原战局。

号令既出,迅如雷霆。1944年5月11日,中央书记处急电相关各局,明确指示河南地方党员立即行动起来,组织武装,领导抗战,创建根据地。紧接着,6月30日,中共中央再令北方局:火速抽调太行、太岳根据地精兵强将,深入登封、临汝、密县等豫西山地,开辟敌后战场。

豫西,这片北扼黄河、南依伏牛、东控平汉、西达灵(宝)陕(县)的战略要冲,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刻,它承载着党中央连接全国战场的重托,更凝聚着300万豫西人民抗日的怒火与期盼。

孤军南渡:皮徐支队的黄河夜袭

军令如山!太行、太岳根据地的精锐闻令而动。1944年7月14日,一支肩负特殊使命的精锐之师——“八路军豫西抗日游击支队”(也称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后改为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被人们称为“皮徐支队”)宣告成立。司令员皮定均、政委徐子荣,率领着1700余名钢铁战士,厉兵秣马,剑指豫西。

这是一次向死而生的远征。前方,是日伪顽盘踞的“虎狼之地”;身后,是太行父老的殷殷嘱托。

9月5日,林县郭家园,战旗猎猎,誓言震天。翌日黎明,这支肩负着点燃豫西烽火重任的孤军,毅然踏上征程。9月21日夜,皮徐支队从黄河北岸的济源蓼坞渡河,在黄河南岸的孟津河清登岸,并突破陇海铁路封锁,涉过洛河、伊河,如同一柄尖刀,直插日伪统治腹地的嵩山。

皮徐支队的到来,如同暗夜中的火种,瞬间点燃了豫西大地压抑已久的抗日烈焰。

长期潜伏的地下党员闻风而动,纷纷组织起来接应部队。9月28日,颍阳镇伏击战首战告捷,歼灭尾随日军30余人,打出了八路军的军威。29日,支队进驻登封红石头沟,迅速在白栗坪——这片日伪顽统治的缝隙地带、群众基础深厚的区域——扎下了指挥中枢。紧接着,30日夜,一场雷霆行动震惊敌胆:支队奇袭登封日军机场,全歼守敌60余,2万余名被奴役的民工重获自由。10月12日,黑石关再传捷报,在地方党组织配合下,支队痛击守桥日伪军,击毁汽船13艘,解救民工2000余人。

短短数月,捷报频传。皮徐支队不仅以灵活的战术粉碎了日伪军十余次联合“扫荡”,毙俘敌3500余人(含日军400余人),更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迅速壮大,兵力由1700余人激增至6700余人,威震豫西。

然而,真正的铜墙铁壁,源自民心。

支队甫一立足,便将“废除苛政、救济灾荒、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写入《八路军约法五章》。针对豫西农民痛失土地的困境,他们创造性地发起轰轰烈烈的“倒地运动”,让无数贫苦农民重新拥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与此同时,被服厂、兵工厂、印刷厂等后勤设施相继建立,有效缓解了群众负担,更将根据地的根,深深扎进了豫西的土壤与人。

燎原之势:六路雄师会中原

皮徐支队的成功立足,犹如在豫西敌后钉下了一枚坚实的楔子。党中央审时度势,决心将这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1944年10月,为统一领导,加速发展,党中央决定成立更高规格的指挥中枢——中共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和河南人民抗日军。王树声任司令员,戴季英任政委。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亲自接见他们,并赋予重任:依托嵩山,驰骋于郑州、洛阳、许昌“三点”与平汉、陇海“两线”之间,发动群众,游击歼敌,建立巩固根据地,牵制日军西进,保卫大西北,沟通陕北和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最终夺取胜利。

宏图已绘,精兵强将自四方汇聚。

11月,新的领导机关和由太岳军区组建的刘聚奎率领的豫西抗日第二支队(1500余人)相继渡过黄河,挺进豫西。1945年2月26日,历史性的会师在登封白栗坪上演:王树声、戴季英率领的主力与皮徐支队、刘聚奎率领的第二支队胜利会合。

以此为核心,豫西抗日力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整合与壮大。

1945年3月2日,在白栗坪召开的重要会议上,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组建强大的河南人民抗日军和河南军区:

第一支队兼第一军分区,皮定均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委,活动于嵩箕地区。

第二支队兼第二军分区,韩钧任司令员,刘聚奎任政委,活动于洛西地区。

第三支队兼第三军分区,陈先瑞任司令员兼政委,活动于临汝、伊阳。

第四支队兼第四军分区,张才千任司令员兼政委,活动于禹县、密县、新郑。

第五支队兼第五军分区,闵学胜任司令员,刘挺任政委,活动于宜阳、伊阳。

第六支队兼第六军分区于次月成立,刘昌毅任司令员,张力雄任政委,活动于襄县、郏县、宝丰。

与此同时,各级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权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覆盖了6个军分区及下辖20余县。一个统一的、强大的豫西抗日根据地巍然屹立于中原敌后。统一领导下的豫西抗日军民,迸发出更强大的战斗力。各支队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在短短3个月内,历经大小战斗和反“扫荡”百余次,毙伤日伪军2000余人,俘敌2700余人,不仅巩固了既有区域,更将解放区不断向外拓展。至抗战胜利时,豫西抗日根据地已浴火重生,成长为全国19个主要抗日根据地之一:主力部队从最初的6000余人壮大至3万雄师,民兵武装达5万之众;根据地面积扩展至2万多平方公里,惠及人口300万。

回望烽火岁月,豫西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无比的勇气在“三点两线”间开辟出广阔的敌后战场。他们不仅有效阻滞了日军西进,更如同一道坚韧的纽带,将陕北、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紧密连接,为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豫西大地上的每一场战斗、每一次牺牲,都化作民族抗战史诗中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

80年光阴流转,硝烟散尽。在登封徐庄镇孙桥村那座静默的灰砖四合院里,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无声矗立。抗日名将王树声的雕像目光如炬,仿佛仍在凝望这片他为之奋战的热土。无数来访者轻轻抚过弹痕斑驳的窗棂,那一刻,历史的烽火与和平的阳光在此交汇,永不熄灭的革命精神,在新旧时光的无声对话中,完成庄严的传承……

记者 武建玲 卢文军



编辑:胡昆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