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音频

清晨七点,我来到文化宫路与伊河路交叉口东南角,这里有一家钱记优质胡辣汤非常合我的胃口。之前,老报社在陇海西路80号的时候,这家店在颍河路上,我早起上班经常来喝。现在报社搬到了博体路,这家店也换了位置,好在味道没有变。老板问我要哪种汤?我说:“两掺儿。”

坐在老店的木凳上,看老板先舀起浓稠的胡辣汤,深褐酱赤,汤底沉着筋道的面筋、香浓的羊肉片,那是中原沃土慷慨的馈赠;随即手腕轻转,白若凝脂的豆腐脑便如云朵般温柔覆盖其上,那分明是来自江南的清新。两股热流在碗中相遇,泾渭分明却又浑然一体。粗瓷碗里,赭红与素白缠绵交织,看着喜人,好久没喝这熟悉的汤了,喝到口中,禁不住心中暗道一声“得劲”。也忽然生出一种感悟,这种兼容并包的调和,不仅是郑州的味觉图腾,更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

胡辣汤与豆腐脑的相遇,是郑州移民史的味觉隐喻。1950年代,火车汽笛惊醒中原大地。铁路枢纽的脉搏跳动,牵引上海纺织女工、东北技术员、湖北工程师涌向国棉厂轰鸣的车间。当逍遥镇的胡辣汤遇见江南的豆腐脑,当北舞渡的胡椒香碰撞南方的清甜,一碗混沌初开的“两掺儿”应运而生——外乡人初尝胡辣汤的灼喉,便借豆腐脑的柔滑缓冲;本地人难舍胡辣汤的浓烈,又贪恋豆腐脑的沁润。

这种杂糅精神渗透街巷:曾经国棉三厂门口的威士林甜食店,薄荷糕与酸梅汤寄托着上海师傅的乡愁;而四厂烩面里浓郁的咖喱味道与本地羊肉汤的深度融合,更见证了南北风味的统一,成了郑州烩面的独特流派。在郑州的餐饮江湖,“两掺儿”成了一种“百搭”,当西安的秦镇米皮传到郑州,没多久便被改造为可以和本地凉皮结合的“两掺儿”,不仅如此,后来又增加了牛筋面、擀面皮,这四者可以随意组合出六种不同的“两掺儿”,甚至还可以“三掺儿”。现在已经做成品牌的“姐弟俩土豆粉”,最著名的就是其土豆粉加刀削面的“两掺儿”,说实话,纯粹吃土豆粉的,反而没那么多。

郑州的两掺儿还有很多,比如炒面+炒饼,炒米粉+炒米皮,米线+馄饨等等,甚至夏天小酌,吃货们要的凉菜,也多是“双拼”,如花生拼毛豆、黄瓜拼荆芥、面筋拼豆腐丝……这就像河南人最爱说的“中”,是一种源于先贤智慧的平衡、和谐与适度的理念,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也不是西风压倒东风,而是大家和平共处,友好交融,不较真、不偏执,万物皆可兼容。      

关于“两掺儿”的传统,郑州历史上还有这样的典故:郑州管城回族区有一条小街,叫做“关岳庙街”,这名字一听就很奇特,有敬奉关羽关老爷的“关庙”,有尊崇岳飞岳王爷的“岳庙”,这“关岳庙”如何而来?

原来,这条街很久之前原本只有一座关帝庙,而供奉岳飞的岳王庙在东大街路北城隍庙以西。因地势低洼,大雨积水浸泡,岳王庙庙堂倾倒,门前秦桧王氏夫妇的铁铸跪像,东倒西歪沉泥沼。而清朝末年,由于国衰民穷,官方也无力修复重建。

直到民国四年,县知事周秉彝与乡绅商议,决定捐资重修岳王庙。当时关帝庙也需要修缮,由于经费短缺,周秉彝决定将岳王庙移至关帝庙之东三皇庙的旧址,与关帝庙一起同时修缮,关帝与岳王合祀,两庙合并为一庙。当时有的乡绅提出异议,周秉彝解释说他们虽非一个朝代,但其英勇事迹相同,百姓都很敬慕,力排众议,才督促建成了后来的“关岳庙”。庙宇建成后,男女老少到关岳庙进香祈福者络绎不绝,人来人往,关岳庙前逐渐形成了街道,因庙宇而得名,取名关岳庙街。关羽岳飞同享香火,众人笑言:“英雄何分朝代?”    

民国时期,关岳庙的庙舍被利用为一所小学,命名为关岳庙小学。1967年,随着街道名称的变更,这所小学也更名为创新街小学。关岳庙虽然不在了,但却印证了郑州人朴素的世界观:好人和好人,即使不同朝代也可以同在一起接受大家的敬仰爱戴;好吃的和好吃的,即使不同风味也在融合在一起,让本地老百姓大快朵颐。

郑州的伟大从不在历史的厚重里,而在于它把天南地北的棱角,都中和成为一碗“两掺儿”的温柔。就像胡辣汤与豆腐脑,看似相悖的滋味在瓷碗里相遇,反倒生出了独一份的醇厚。1954年省会从开封迁到郑州,国棉一厂到六厂像串珠般嵌在西郊,第二砂轮厂的东北车床工、电缆厂的上海工程师、煤矿机械厂的河北锻工,把各自的味觉密码塞进了郑州的胃里。在车间里碰出火花的扳手与纱锭,在饭桌上交融的陈醋与辣酱,最终都化作了这座城市的亲和的特性——它没有固执的坚守,亦非全然的放弃;它允许多元的基因在同一个容器里碰撞、交融,最终沉淀出一种难以言喻、却韧性十足的新味。

就像胡辣汤和豆腐脑“两掺儿”,既非纯粹的胡辣汤,也不是单纯的豆腐脑,它就在那模糊的交界地带,在杂糅与包容里,稳稳站立,滋味绵长。而“两掺儿”的精髓,不是“和稀泥”,而是“留棱角”——胡辣汤的辣还在,豆腐脑的嫩也没丢;就像郑州这座城市,容得下烩面的厚重,也容得下螺蛳粉的酸辣;容得下二七塔的庄重,也容得下玉米楼的妖娆。

随着河南“米”字形高铁网的建成通车,以郑州为中心,已形成1小时覆盖省辖市、2小时连通周边省会城市及京津冀、3小时通达长三角、4小时通达成渝地区、5小时通达粤港澳大湾区等全国主要经济区的“12345”高铁出行圈,郑州的交通枢纽作用更为显著。五湖四海、南腔北调,八方来客,在这里上上下下,来去匆匆,他们可能只是觉得这里到哪儿都方便。

如果他们能停留下来,在这里小住几日、生活一段时间,或者能在这里定居、创业,慢慢就会发现,这里的人不排外,这里的人很“中”。岁月如汤勺,耐心搅动,使地域的差距在碰撞里相融,使迥异的秉性在妥协中新生,就像各种美味的“两掺儿”,最后品味出的,是郑州独有的厚道。这滋味无需标榜,它早已渗入街巷肌理,成为城市无声地呼吸。

真正的“两掺儿”,并非止于唇舌间的妥协智慧;它更是一种深沉的生存气度,让不同根系的生命在此交错生长,共同撑起一片包容的天空。

(作者 张翼飞 AI主播 制作 王宜谦)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