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点亮乡村服务团”奔赴信阳光山县十里镇,以“产业调研+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民生服务”四维联动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产业振兴破题:科技下沉激活“造血细胞”
团队深入油茶、菌菇等特色企业,提出“十里农品”数字化平台建设方案,设计农产品溯源系统与区域集散中心规划,获企业采纳并启动地理标志商标申请。通过与省农科院对接技术资源、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探索出“科技赋能+模式创新”的产业振兴路径。企业负责人表示:“青年智慧为传统农业装上了数字引擎。”
数字浪潮赋能:直播新业态培育“增长细胞”
在探路团队直播基地,成员们化身“新农人”,从选品逻辑到流量运营开展沉浸式学习。通过协助运营“光山山茶油”专场直播,单场带动销售额超3万元,验证了“直播+农产品”模式的可行性。团队正筹划培训本土主播,助力打造“十里优品”直播矩阵。
基层治理深耕:青春对话解码“神经细胞”
与返乡创业青年座谈中,团队挖掘出“电商助农合作社”等创新案例;通过52份种植户问卷,精准定位技术培训、物流成本等痛点。在五里店社区,干部介绍的“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模式为乡村治理提供新思路。成员小刘感慨:“乡村振兴既要破解技术梗阻,更要激活内生动力。”
民生温度传递:精准服务滋养“基础细胞”
走访空巢老人家庭时,团队发现仅42%村民熟知医疗报销流程,随即编制《惠农政策图解手册》;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缺口,开展“科学小实验+安全情景剧”特色课堂,惠及80余名儿童。调研数据已形成专题报告提交镇政府,推动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纳入民生工程。
校地合作深耕:实践基地筑牢“联结细胞”
随着社会实践基地正式揭牌,十里镇成为学院首个乡村振兴“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团队指导教师表示:“未来将持续跟踪产业建议落地,让青春实践从‘短期帮扶’升级为‘长效赋能’。”
从产业车间到田间地头,从直播镜头到乡村课堂,河工大学子用专业智慧破解发展难题,以青春热血浇灌乡土希望。这场校地双向奔赴的实践,正在中原大地奏响乡村振兴的“青春交响曲”。
记者 孙庆辉 通讯员 杨雨薇 文/图
编辑:康迪
统筹:赵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