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盛夏,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15名师生组成实践队,以“兰考振兴谱新篇,红色文化永续传”为主题,在兰考县东坝头镇开展为期15天的深度实践。团队通过红色研学、非遗活化、产业调研、技术赋能等五大行动,将焦裕禄精神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青春动能。
精神溯源:黄河岸边的信仰对话
在焦裕禄纪念馆,实践队通过1963年《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通讯原稿、首份农业规划图等珍贵史料,还原治沙治水决策场景。队员们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焦裕禄“贴膏药”“扎针”治沙法进行时空对话。在四面红旗纪念馆,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结合盐碱地改造案例,提出“传统经验+现代技术”的乡村振兴新思路。
文化赋能:非遗工坊里的红色表达
实践队创新推出“红色+非遗”模式,在李氏木版年画工坊,与第七代传承人李三民共创“焦裕禄”IP系列作品。在张庄村,邀请老党员分享治沙经历与脱贫攻坚故事,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脱贫家庭,探讨兰考脱贫前后的变化,向小学生赠送红色绘本和绘画工具,收集孩子们“我心中的焦裕禄”主题画作,为乡村振兴提供基层声音参考,最终形成《从“裕禄足迹”看乡村振兴》观察报告,提炼出“群众路线”“系统思维”等焦裕禄工作方法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的应用价值。
在奥吉特生物科技公司,实践队运用微生物知识,设计《菌糠蚯蚓堆肥技术方案》,将菌菇废料转化为有机肥料,形成“种植—养殖—肥料”循环产业链。
长效合作:校地共建实践新范式
7月2日至16日,15天时间,实践团队与东坝头镇人民政府达成了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合作交流基地”协议,约定未来将持续开展红色研学、产业帮扶等活动。并形成长篇幅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多项技术方案,创作20多件红色文化作品。这场行走在黄河故道的青春实践,正以“红色引擎”驱动乡村振兴,书写着新时代兰考故事的新篇章。
记者 孙庆辉 通讯员 杨雨薇 文/图
统筹:赵青
编辑:康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