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一女子在贵州道真县地下溶洞赤脚拍照,引发争议。事发地点位于奥陶纪白云岩洞穴内,拍摄地点是一个罕见的白色晶花池,内部保存着拥有4.8亿年历史的“雾化沉积”地质奇观,不少业内专家称“品质绝无仅有”。对此,事件当事人回应称,她是作为县招商对象,经文旅局同意进入洞穴的。道真县文旅局证实了这一说法。近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洞穴入口已被封堵。(5月16日央视新闻)
岩溶洞穴,具有重要生态保护价值,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自然环境十分脆弱,且人类活动也具有一定破坏力,任何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对岩溶洞穴造成严重影响。正如专家指出那样,人体油脂与指甲油将打破沉积物万年化学平衡,一旦化学平衡打破的话那它就不会再生长进化了。
按照该女子回应,她是作为县招商对象,经文旅局同意进入洞穴的。按理说,进入洞穴考察需要具备一定条件且做好相应保护措施,但该女子不仅光脚在洞穴内穿梭,还多次从晶体、缝隙擦身而过,甚至还有多次攀援岩石动作,这一系列行为更像是去洞穴观光打卡的,合适吗?还要追问,为何普通游客不能进入,招商对象却可以获得特殊待遇?
为了经济利益,当地文旅招商引资无可厚非,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试问,发现这种非常珍稀洞穴,难道不应该先按照流程展开科考和保护,等有了基础配套之后再招商开发吗?为何连最基本的保护意识都没有?以破坏珍贵遗产为代价换来的招商引资,或许会获得一时经济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带来的生态环境损失,根本无法用金钱衡量。
文旅局作为文化遗产守护者,要将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其次再根据洞穴情况进行评估——以目前的技术和保护手段来看,洞穴是否能够开发?应该开发到何种程度?又应该以何种手段进行开发?当地政府应该捋清楚这些问题之后,再对外招商引资,否则只会是得不偿失。
公开资料显示,事发地下溶洞并不属于公开的风景名胜区,也不属于当地自然保护区,所以追责所依据的条款或者规定目前尚有空白。不过,目前,贵州正针对岩溶洞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摸排,建立问题清单,实行分类整治。这也说明,当地政府能够看到问题并在积极解决问题,相信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一定能够取得突破。
更深层面上,当地政府以封堵洞穴收场并非办法。岩溶洞穴,是不可再生资源,也是自然留给人类宝贵的财富。基于此,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让公众“走进”晶花绽放的溶洞。
资源不可再生,时间不可倒流,不能等到失去之后,才后悔莫及。(正观评论员 任思凝)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韩静
二审:陈若松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