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观看视频
5月14日,湖南株洲一患病老人被抬到银行取款时死亡,引发广泛关注。中国农业银行株洲分行副行长接受采访时,曾详细回应事发过程,称老人女儿陈某未告知老人身体情况;网点告知可以上门服务,也可直接将钱打到医院,陈某未表态;网点告知可将老人带回休息,由老人女儿留下办理,被拒绝。
15日晚,曾在网上发帖的老人侄子彭先生告诉记者,对银行一方的回应不认可,“谈了一下午,没看到监控。可以说我们碰瓷,我们要求查看监控,证明我们的说法。”
5月16日,彭先生称已与银行方面协商一致,达成和解。银行方面将负责老人的丧葬费用,“以慰问金的形式”向家属支付10万元。
社交平台视频截图
正观视评:
没想到,事件这么快就尘埃落定了。对于银行来说,能用区区10万元息事宁人,完全可以接受;对于家属而言,老人本就重病弥留,能把钱取出来,还能额外获得10万元丧葬费,同样能够接受。于是双方就这样快速达成和解,得到了各自都能接受的结果。
看起来,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但这就完了吗?真相究竟是什么?到底是银行不通人情,还是家属“碰瓷”?这可是涉及一条人命啊,还引发了舆情,结果短短两天就了结了,监控没有公布,也没有后续,谁对谁错到现在不知道。尴尬的,不仅是去世的老人,还有关注关心这件事的广大网友。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支付家属这10万元是“慰问金”,而非赔偿金,也就是说,银行始终认为自身没有责任,或者责任不大。既然如此,为何还要急于和解了事?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公布相关视频,不就真相大白了吗?虽然“人死为大”,慰问无可厚非,但银行的声誉需要正名,单纯给钱息事宁人的处理方式并不妥。
事实上,类似的家属抬着病人去银行取款的事件,并不罕见,每次舆论发酵,银行的回应往往是“我们可以上门服务”。但现实中为何总是没能上门服务,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无论如何,这起事件都给所有银行提了个醒:上门服务不能只是嘴上说说,更不能成为“隐藏服务”,而应该摆在台面上,甚至就写在银行大厅最显眼的位置,让知道的人越多越好,让申请越容易越好。
真不希望类似事件再发生了,无论银行还是家属,都应该多考虑病人身体,而非钱。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左海涛
二审:陈若松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