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文明乡风的进程中,中牟新区韩寺镇陈桥村积极探索移风易俗新路径,以创新举措破除陈规陋习,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活力。
立新规:十二条“硬杠杠”破除陈规陋习
过去,陈桥村在红白事操办上存在比排场、拼面子的不良风气,一场酒席开支动辄两三万元,给村民带来沉重的经济和人情负担。今年3月,作为韩寺镇移风易俗试点村,陈桥村推出新版《村规民约》,将婚丧嫁娶标准细化为12条具体“硬杠杠”。其中明确规定,红事宴席不超过15桌,每桌成本控制在300元以内,礼金最高200元;白事取消吹鼓手、电子花圈,时间压缩至3天等。这些条款并非简单制定,而是历经村民代表大会7轮深入讨论修改,充分吸纳村民意见,最终以95%的高赞成率通过。村党支部书记陈占伟介绍:“我们在制定新规时,既保留了‘添箱’‘送路’等承载乡村文化记忆的传统习俗,坚决剔除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环节,让老规矩适应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新规实施后效果立竿见影,今年五一期间,村里同期举办的婚礼和丧事共节省开支1.2万元,成为韩寺镇移风易俗改革的首个“样板答卷”。
强监督:“三本台账”确保村规落地见效
为保障村规民约切实落地,陈桥村成立了由9名村干部、乡贤组成的红白理事会,他们化身“文明管家”,建立起完善的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评议机制,通过“三本台账”对红白事进行动态管理。事前,要求村民提前15天登记宴席规模等信息;事中,理事会成员现场核查菜品烟酒标准,严格把控支出;事后,及时公示费用明细,确保全过程公开透明。五一期间,在村民胡一凡家的婚礼中,理事会成员胡存先着手实施全程跟进监督,将原定的28桌压缩至14桌,并建议用平价酒水替代高档白酒,仅此两项就为胡家节省6000余元。新郎父亲胡保孩对此十分认可:“理事会不是‘管闲事’,实实在在帮我们守住了钱袋子。”在他家的账本上,每一项支出都盖有红印章确认,这既是对村规执行的见证,也是对节俭办宴的肯定。
树新风:“三比三不比”引领乡村文明蝶变
移风易俗给陈桥村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减负,更在乡风文明建设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村民张银兰丈夫去世后,红白理事会主动上门协助布置灵堂,用白菊绢花代替焚烧纸扎,以追思会替代繁琐仪式,既简化了流程,又节省了8000多元开支,还让张银兰免去了大操大办的疲惫。如今,“三比三不比”的新风在陈桥村悄然兴起:村民们比家风传承不比酒席档次,比真情实意不比礼金厚度,比文化内涵不比场面规模。这种新风尚的形成,让乡村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促辐射:试点经验推动全镇新风普及
“省下的不仅是钱,更是人情负担。”韩寺镇党委书记王坤对陈桥村移风易俗改革成果给予肯定,并表示将把陈桥村的成功经验在全镇22个村全面推广。未来,韩寺镇将通过建立“村规民约执行委员会+乡风文明观察员”机制,进一步强化监督和引导,推动移风易俗从“政府倡导”转变为“群众自觉”。目前,陈桥村正积极筹备四好“星榜样”评选活动,并计划将家风建设、简办标准等内容写入民约补充条款,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工作,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
记者 张朝晖 通讯员 杜志森 徐少杰
统筹:张改华
编辑:康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