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游人如织

​作为河南文旅的“现象级”项目,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在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表现亮眼:21场戏剧、吸引峰值日均12万人次前来游玩体验,省外游客占比超80%。自2021年6月“开城”以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正悄然改写河南文旅产业的格局,成为河南文化出圈的重要推手。

政策赋能: 

从土地规划到项目护航

据记者了解,文旅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往往需要政策支撑为其“保驾护航”。作为河南省重点文旅项目,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从规划之初便获得政府多维度支持。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诞生地,郑州中牟早在多年前就规划有县域旅游打造理念。如今,“中国中牟·幻乐之城”已经成为闪耀在郑州东方的“乐园明珠”,中国主题公园第一县的名号也吸引着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政府的“大账思维”是文旅发展的关键。从土地规划到项目护航,地方政府对文旅的扶持,算的一直是“大账”。这不仅是区域性经济账,更有社会效益、精神滋养等综合考量。如,郑州交通景观改造项目通过拉大城市框架、提升文化形象、带动消费增长,为城市发展注入长期动能。这种“算大账”的理念,为民营企业专注内容创新提供了底气。

文旅融合:

戏剧为核,文化破圈

戏剧幻城是文化和旅游的完美融合,是戏剧艺术和旅游的完美融合,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重要体现,是市场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的高度统一。

对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园区而言,文化融合体现在一处处细节之中。园区内,以苏轼诗词为主题的文创店、“布老虎和泥泥狗”元素盲盒、手工刺绣非遗产品等,将河南文化符号转化为可带走的记忆。不久前,某明星试戴的一款帽子曾引发抢购潮,3个月断货的“明星效应”印证了年轻群体对文化创意的追捧。此外,粉丝自发组织的“生日惊喜”——赠送剪纸、手抄诗集等礼物,以及“超级粉丝”打卡300余次的现象,彰显了文化共鸣带来的情感黏性。

“文旅融合需要让文化可感、可触、可消费。”建业集团副总裁、建业文旅总经理姚培说,戏剧艺术和旅游的融合,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戏剧艺术。

市场突围:

吸引省外流量粉丝社群

节假日超80%,外市游客占比95%——这一数据,反映了项目对全国客群的吸引力。这些成绩离不开郑州便捷的交通枢纽地位,也离不开用戏剧演绎河南文化的独特呈现。近年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与龙门石窟、河南博物院串联形成的“文化黄金线路”,成为省外游客“中原深度游”的首选;短视频平台上,“麦田灯光秀”“夯土墙打卡”等内容屡登热搜,助推“反向流量”——郑州因景区赋能提升城市知名度。

此外,由一位位“铁粉”组建而成的粉丝社群,完成了景区与粉丝的“双向奔赴”。来自杭州的“铁粉”一年到访30余次,这些“文化传播者”成为项目最珍贵的口碑资产。

挑战与破局:

民企与政府的共生之道

尽管成绩斐然,项目仍面临文旅行业的共性难题。对此,郑州市正在积极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发展路径,为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保驾护航,如项目所在地中牟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项目纳入县域旅游品牌战略,基层干部甚至“驻扎”园区协调服务;交管部门节假日增派人力疏导客流,增加公共交通专线,解决乘车难的问题。这种“共生关系”既保障了项目可持续运营,也为政府打造了文旅示范样板。

面向未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计划进一步扩大文化辐射力。剧目方面,将根据游客反馈持续更新内容,推出更多河南历史IP新作。

如今,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正以文化为舟,以戏剧为帆,向着文旅产业的“新蓝海”扬帆起航。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郑州晚报记者 左丽慧 李居正 文/图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