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

第二篇章:郑之水

七里河:一泓碧水贯古今

郑州东南隅,一条蜿蜒的河流穿越青铜时代的炊烟、唐宋驿道的风尘、工业文明的喧嚣,将千百年来的沧桑与时代新生糅合成一首流动史诗。

七里河,不仅是一条流淌着自然清泉的河流,更是一部见证着城市沧桑巨变的岁月帛书。从明清时期因它而得名的村寨,到如今成为现代生态治理的璀璨明珠,七里河的每一朵浪花、每一片涟漪,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

七里河水清岸绿河畅景美

千年文脉水为魂

七里河的历史,是一部厚重的文化长卷,其源头可追溯至明清时期。

据史料记载,七里河之名,源自它与郑州老城相距七里的独特地理位置。中原福塔附近,十七里河与十八里河宛如两条蜿蜒的游龙在此交汇后称为七里河。

十七里河发端于新郑市郭店镇半坡村,全长23.7公里,十八里河则发源于新郑市龙湖镇孟庄南沟,全长24.8公里。它们自南向北,一路欢歌,最终在中牟县广惠街办事处后潘庄西北汇入贾鲁河。

七里河,河道全长38.4公里,流域面积741平方公里,上游较陡,下游平缓,不仅是郑州市防洪排涝的关键防线,更是城市文明与人文历史的重要承载者,像一条时光纽带,串联起过去、现在与未来。

明清时期,七里河流域的村庄便如繁星般点缀在这片土地上。这其中,当属七里河村最为有名。此村原名曹庄,清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为保一方安宁,村民们修筑起坚固的寨墙。郑州知州王莲塘因曹庄距旧城墙恰好七里地,便将村名改为“七里河”。

在七里河流域,还散落着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十七里河源头附近的后周皇陵、列子故里和陵墓,像是时光的守护者,静静地诉说着五代十国时期的辉煌与沧桑;十八里河源头的黄帝会盟祠,则承载着华夏民族始祖文化的深厚记忆。这些历史遗迹,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镶嵌在七里河的流域之上,为这条河流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碧波流处是繁华

随着时代的车轮不断前行,七里河流域经历了从宁静乡村到繁华都市的华丽蜕变。

在那片肥沃的土地上,七里河村村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幸福的生活。之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七里河流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2008年,七里河村改造工程开始整体拆迁,2009年拆迁完毕。

改造后的七里河村焕然一新。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商业街区热闹非凡;居民社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曾经的古村落,已完美地融入了城市怀抱。

一水畅流润吾城

自古以来,水与城共生共荣。正所谓“水安则城安,水兴则城兴”。

七里河是贾鲁河右岸支流,其在郑州主城区范围流域面积为623平方公里,占据主城区总面积的49.3%。贾鲁河及其支流七里河是郑州市区主要的洪水排泄通道。经过多年持续治理,如今的七里河早已恢复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动人景象。2024年3月,七里河分洪工程开工建设,这是完善区域防洪工程布局和提升郑州市贾鲁河防洪能力的重要工程。这项工程将七里河与堤里小清河连通,形成一条新的泄洪通道。至汛期时,城区金水河、熊儿河、东风渠等支流洪水可尽快汇入七里河排出。

除水系治理外,七里河生态修复也是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郑州市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的原则,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为七里河打造了一片片绿色的生态屏障。

如今,沿河岸漫步,可以看到各种树木错落有致,考古队员仍在尚岗杨遗址寻找新的陶片,工程师正在调试智能水位监测仪,画家用油彩记录河岸的四季……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半城春水,千年文脉。从商代先民汲水的陶罐,到如今智慧水务系统,七里河始终在诉说一个真理:文明的延续,从来不是与自然的对抗,而是如河水般在顺应中前行,在流动中永生。

记者 董艳竹 李宇航/文 马健/图


编辑:刘婷婷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