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长安区贾里村董氏家族墓中,埋葬着一位已出嫁女子董韶容,其丈夫为盛唐丞相张九龄。为何嫁了人却葬在娘家墓地?其墓中发现了什么?她的一生有什么故事?  
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最新一期《考古与文物》上发表了《陕西西安唐董韶容墓发掘简报》,揭开了这位女子的一生。 
纪年明确 
出土有铜镜、铜钵、胭脂盒等器物 
2022年1月至2024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为配合长安区贾里村棚改项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工程建设范围内所涉及的遗址、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2024年底,考古披露:共考古发掘1240座墓葬,年代自西汉早期至清代晚期,出土文物近4000件组。考古发现了盛唐玄宗董贵妃之亲族董氏家族墓,以及书法名家冯承素之女冯宝及其夫家梁氏家族墓。 
根据最新的发掘简报,2022年5月,省考古院在贾里村安置小区项目用地发现了这处唐代董氏家族墓地。发掘区地处长安区神禾原北部,北邻神禾二路,西邻常顺街。其中编号为M235的墓葬出土有墓志,墓主为张府君夫人董韶容。该墓纪年明确,出土有铜镜、铜钵、胭脂盒等生活类器物。 
根据墓志内容并结合文献推测,张府君应为盛唐丞相张九龄。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四月廿日,张九龄被贬,远赴荆州,董氏郁疾,于同月廿六日病故于长安。这一发现,为解读张九龄晚年诗作提供了新的解读背景。 
随葬器物共23件(组)
其中金银平脱镜较为少见 
该墓葬为斜坡墓道单天井土洞墓,平面呈南北向直背“刀”形,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及墓室五部分组成。  
墓室内堆积有褐色花土及淤土,部分器物被扰动。葬具位于墓室西侧,应为木棺,已腐朽,仅存少量残渣与铁棺钉。根据棺痕推测,棺长2米、宽0.6-0.7米,北部略宽。人骨保存较差,单人,仅残存少量头骨及下肢骨,头骨变形,呈扁平状,头向北,葬式不明,口含铜钱。经鉴定,墓主为女性。 
随葬器物共23件(组)。包括陶俑、陶器、铜器、铁器和其他质地器物,另有1合墓志。主要出土于墓室北部、棺痕内及甬道口。 
陶俑5件,其中女立俑3件、男立俑1件,动物俑1件。陶器2件,均为塔式罐。 
铜器7件(组)。器类有提梁罐、钵、盆、镜、镊、钱币。其中,提梁罐、钵及盆3件器物出土时,自上而下依次叠置。
镜为金银平脱镜,圆形,半球形钮,镜背贴布髹漆,围绕镜钮最内层为八瓣心形金片宝相花纹,每瓣为三重,最内重中心处为绿色玻璃珠;宝相花纹外为一周镂空曲栉齿环带;最外层为一周银片圆形方孔钱纹和一周金片联珠纹,这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较为少见。钱币2组15枚,均为“开元通宝”钱。
铁器4件,有镰、刀、盏等。
其他器物4件(组),有铅饰、玉握、胭脂盒、捻金线。胭脂盒1组2件,其中一件用天然贝壳制作而成,表面粘贴有银质叶状图案,呈黑色,背面有褐色斑纹。捻金线1组,由极窄长条金箔捻制而成,推测为衣物装饰。生前住东市附近宣阳里,应是张九龄在长安最后几年的居所。
墓志1合,为青石质。志盖盝顶方形,四刹阴刻缠枝花卉蔓草纹,顶面阴刻篆书“大唐故董夫人墓志铭”。志石正方形,四侧阴刻缠枝花卉蔓草纹,正书18行,满行18字,共320字,题为“大唐金紫光禄大夫行荆州长史张府君故妻董氏墓志铭并序”。
该墓所葬时代为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墓主董韶容为大唐金紫光禄大夫行荆州长史张氏夫人,史书无载。据墓志所载其丈夫官职、姓氏,检索史料,符合开元二十五年、金紫光禄大夫、荆州长史、张姓等条件的只有张九龄,因此推断董韶容应为张九龄之妻。
据墓志所记,董韶容出自陇西董氏。曾祖董彻,曾任陇州司马;祖董感,任唐州刺史;父董恩,为汝州期城府别将。三人史书亦无载。志载董韶容“开元廿五年四月廿六日,亡宣阳里,春秋廿八”,可知其生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
宣阳里位于唐长安城皇城东南部、平康坊以南,东部紧邻东市,万年县署设于此处,这里也应是张九龄在长安最后几年的居所。
志文中多处写到了董韶容之美:“夫人积柔成行,禀自生知,多能轨时,闻乎天纵。清词美态,传身而多惭;聪辨仙姿,侍中闻而深愧。况神仪岁美,芳德日休,叨椒掖之亲,承纶言之聘。一嫔丞相,七载妇仪。埙篪之美徒闻,第馈之恭克著。良人承旨,作贰荆州。
驲使无容,闺罗惶疚,不意魂归月道,德被人间。”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其大意为:夫人自幼温婉成性,天资聪慧,多能合乎礼法,才德宛若天成。其清雅的谈吐与优雅的仪态,令旁人自觉不及;
机智的辩才与超凡的姿容,连侍中官员听闻也深为叹服。加之风华逐年愈显,美德日益完善,她以椒房亲属的身份,接受皇帝诏令成婚。嫁为丞相之妻后,七年间恪守妇道。
虽夫妻和谐之美名外人难窥全貌,但她主持家务的恭谨却显著无疑。丈夫奉旨任职荆州副长官时,驿马传讯未至,她已在闺中心怀忧惧。不料突然魂归九泉,而德行永留人间。外嫁之女葬回祖茔较罕见,唐代不葬入夫家祖地有三种情形。
志文记载,同年五月十一日,董韶容葬于长安县潏水南原。根据周边所出唐代墓志,潏水南原即为神禾原。此次考古发掘发现多座董氏家族成员墓葬,该区域应是唐代董氏家族祖茔所在。 
外嫁之女,再葬回祖茔之内,较为罕见。唐代不葬入夫家祖地有三种情形:一是因亡故于异地他乡,距离祖地太过遥远,以至耗费巨大,无法承担;二是女子生前信奉佛、道等宗教,生前对葬地有所选择;三是依据血亲家族观,女子与亲生家庭的关系并不因出嫁而大幅降低,相反还可以以血亲为纽带,归葬于血亲家族。董氏先于其丈夫而逝,且其夫左迁荆州,张九龄祖茔还在岭南,路途遥远,若其葬于岭南,则力有不逮。作为宰相之妻,董韶容在族内应有较高地位,最后将其归葬于董氏家族墓地,也颇为合情合理。
董韶容墓的墓葬形制虽较简单,出土器物也较少,但出土的金银平脱镜及胭脂盒等级较高,表明了该墓的特殊性。通过对该墓出土器物、墓志及墓地墓位形态的研究,为探讨唐代开元年间的墓葬制度及女性社会生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及意义。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