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15日,当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聚光灯在郑州大学亮起,一个个耀眼的创新项目轮番登场,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而在聚光灯之外,另一群身影同样被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数千名郑州大学志愿者,正以无声的坚守织就赛事顺畅运转的“生命线”。他们的故事,藏在清晨凛冽的寒风里,藏在厚重闷热的道具服中,藏在反复演练的服务话术间,成为这场创新盛会动人的注脚。

大赛启幕前,郑州大学已为志愿服务按下“准备键”,依托全校4.4万名注册志愿者资源,结合赛事实际需求筛选组建志愿者队伍,并细化划分为15个专项组别。赛会知识、外语沟通、服务礼仪、沟通技巧……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参赛人员对大赛的印象,校团委统筹招募、培训与配岗工作,组织师生骨干培训。
10月13日,大赛正式进入赛程。志愿者们,迅速切换至“战斗状态”:提前整理物资、反复确认路线、同步衔接信息,每个人都紧扣岗位职责,用饱满的状态迎接并完成服务任务。

竞赛引导组承担着精准化引导职责,活跃在复杂赛场的每一条路线里。参赛学生由志愿者集中带队,有序前往指定评审教室;评审专家因评审场次、教室不同,每条路线均需专属对接,1对1引导是保障效率的关键。学校技术团队提供了有力支撑:只需用郑大APP扫描专家挂牌上的二维码,就能实时调取专家的行程安排与对应评审教室信息,帮助志愿者精准将专家送至指定教室,让复杂路线的引导工作变得高效又稳妥。
“哪里有需要,人就在哪里”是机动组的真实写照。深受大家喜爱的大赛吉祥物“豫闯闯”,以河南青铜器“妇好鸮尊”为原型,引得打卡拍照的人群络绎不绝。志愿者们主动提供拍照服务、努力调整角度,提供最贴心的服务。

这一场国际赛事不仅汇聚了全球青年的创新力量,也成为中外青年跨文化交流的“连心桥”。负责跨国服务的国际组让中外友谊在一个个细节中悄然升温:在接待一线,他们是赛事的“第一窗口”,细致协助国际参赛人员及专家完成报到注册;在参赛现场,他们是信息的“权威解读官”,精准传递赛事关键信息,确保国际团队清晰了解赛事流程。赛场外,国际志愿者带来别样“亮色”,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2024级留学生山茶(Mariia Salnikova)在志愿服务中交到许多新的中国朋友,闭幕式合唱队的留学生尤丽(Iuliia)与中国学生闫元振、余佳音结下深厚友谊,他们互相鼓励、彼此支持,不仅顺利完成合唱任务,更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收获了超越国界的温暖联结。
从赛前筹备到赛中服务,从文化传递到国际交流,本次大赛不仅成为创新成果的展示平台,更成为传递温情与善意的桥梁。“郑大好用心”“感觉心里暖暖的”“国创赛被郑大养得很好”“一场温暖而专业的大赛”……一个个夸赞在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上广泛刷屏,各类真挚的感谢信更是纷至沓来。以脚步为笔,丈量责任的广度;以行动为墨,书写奉献的深度,创新盛会的光芒会落幕,但志愿精神的火种永不熄灭。
正观新闻记者 张竞昳 通讯员 焦元 马欢欣
 


编辑:胡昆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