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浪潮中,头部房企的财报数据往往成为行业风向标。2025年上半年,越秀地产交出的成绩单却让市场忧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6%的“表面风光”下,归母净利润同比锐减25.2%,毛利率收窄至10.6%,叠加已售未结资源持续缩水、拿地权益比例创近年新低,这家曾以“稳健”标签立足的房企,正陷入盈利承压、增长乏力的双重困境,其穿越行业周期的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盈利“失血”
翻开越秀地产2025年中期财报,475.74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6%,看似展现了企业在市场拓展中的“韧性”,但深入拆解盈利数据,却暴露了其核心业务的“造血”能力正在快速流失。报告期内,公司归母净利润仅13.70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四分之一,归母净利率更是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跌至2.9%的低位,核心盈利能力已触及警戒线。
利润下滑的背后,是成本端的持续“挤压”与收入端的结构性疲软。2025年上半年,越秀地产销售成本攀升至425.11亿元,同比增幅39.4%,远超营业收入增速。尽管毛利额实现4.5%的微增,但毛利率仍较去年同期下降3.1个百分点,10.6%的毛利率水平不仅低于行业平均预期,更创下公司近年同期新低。董事长林昭远在业绩发布会上称“维持10%以上毛利率已相当不错”,这番表态看似无奈,实则折射出企业在利润保卫战中的被动处境。
从市场层面看,房价下行压力早已传导至项目利润端。作为聚焦一二线城市的房企,越秀地产旗下项目多布局于竞争激烈的核心区域,为加快去化,部分二线城市楼盘不得不采取降价促销策略,直接导致项目毛利率大幅下滑。克而瑞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典型上市房企整体毛利率同比下滑2个百分点,而越秀地产的毛利率降幅已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其利润空间被压缩的程度可见一斑。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获取项目的权益比例持续降低,进一步稀释了归母利润,这一趋势若不扭转,未来盈利端的压力将持续加剧。
增长“断档”
如果说利润下滑是当下的“阵痛”,那么已售未结资源的持续减少,则为越秀地产未来的营收增长埋下了“隐患”。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包含合营及联营公司项目的已售未入账销售额为1490亿元,较期初减少12.4%;合同负债同步下降16.7%,降至698亿元。尽管当前已售未结规模仍能支撑短期结转,但连续缩减的趋势,已暴露出公司销售端的增长动能正在衰减。
已售未结资源被视为房企未来营收的“蓄水池”,其规模变化直接关系到企业营收增长的稳定性。对于越秀地产而言,1490亿元的已售未结额看似充裕,但结合近年结转规模来看,若后续销售不能及时“补位”,现有资源消耗殆尽后,营收增长将面临“断档”风险。更关键的是,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正加剧已售未结项目的交付风险——工程进度延误、客户退房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已售未结资源“缩水”,进一步打乱公司营收计划。
从销售端表现来看,尽管越秀地产未直接披露上半年合约销售额,但已售未结资源与合同负债的双降,侧面反映出其市场去化能力正在减弱。在房地产市场需求尚未完全回暖的背景下,购房者观望情绪浓厚,即使是一二线核心城市的项目,也面临去化压力。若公司不能及时调整销售策略,提振市场信心,已售未结资源的“蓄水池”将持续干涸,未来营收增长的不确定性将显著上升。
投资“迷途”
长期以来,越秀地产坚持“聚焦一二线核心城市”的投资策略,这一策略曾帮助其在行业上行期抢占优质资源,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却因竞争加剧陷入“投资难”的困境。2025年上半年,公司新增13宗地块,总建面148.4万平,同比减少13.8%,新增土储权益面积比例仅35.6%,较2024年下降16.6个百分点,创下近年新低。
核心城市优质地块的“稀缺性”,让房企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2025年上半年,越秀地产在一线城市拿地建面占比67.9%,其中北京单城新增占比达43.6%,但高线城市“以销定投”成为行业共识后,多数房企将资金集中于安全边际高的核心板块,导致优质地块竞拍溢价率攀升。越秀地产若想获取核心资源,需承担更高的拿地成本,这无疑会进一步压缩项目利润空间;若选择非核心板块,则面临去化难度加大的风险,投资决策陷入“两难”。
为缓解拿地压力,越秀地产选择加大合作开发力度,但这一模式却成为一把“双刃剑”。合作拿地虽能降低单项目资金压力、提高拿地效率,但也导致权益比例持续走低,进一步稀释归母利润。更重要的是,合作开发涉及多方利益协调,若合作方资金实力不足、开发经验欠缺,可能引发项目进度延误、品质把控不严等问题,反而增加经营风险。财报显示,公司总土储中94%分布于一二线城市,看似保障了土储质量,但过度依赖高线城市与合作模式,已让其在投资端失去灵活性,难以通过布局低线城市优质板块寻找新的增长空间。
破局乏力
尽管越秀地产仍保有一定的融资优势——2025年上半年完成234.3亿元新增融资,加权平均融资成本降至3.16%,“三条红线”维持绿档——但这一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经营端的突围动能。在利润下滑、增长承压的现实面前,公司提出的“优化成本控制、调整销售策略、创新投资方式”等应对措施,仍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具体落地路径与实际成效支撑。
成本控制方面,公司虽提及“优化项目开发流程、降低建材采购成本”,但在房地产开发成本中,土地成本与建安成本占比超八成,而土地成本受市场竞争影响难以下降,建安成本受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上涨制约,短期压缩空间有限。销售策略上,“差异化营销”需结合不同城市市场特点制定,但越秀地产项目集中于一二线城市,市场需求同质化程度高,差异化策略难以快速见效。投资方式创新方面,“探索与金融机构合作新模式”尚未有实质性进展,难以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新的投资渠道与利润增长点。
对于投资者而言,越秀地产当前的困境不仅是企业自身的经营问题,更折射出行业深度调整期头部房企的普遍焦虑。在房价下行、需求疲软、竞争加剧的多重压力下,若公司不能尽快找到盈利修复与增长重启的有效路径,其“稳健”标签或将逐渐褪色,市场信心也将进一步受挫。未来,越秀地产能否将融资优势转化为经营动能,在守住交付底线的同时精准捕捉市场机会,不仅决定着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将为行业提供“如何穿越周期”的重要参考。但从目前的财报数据与应对策略来看,其破局之路仍充满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