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发布乡村富民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培育15条产业链 让乡亲们腰包更鼓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市政府办公室近日印发《郑州市乡村富民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未来三年,我市将聚焦六大产业集群,培育15条乡村富民产业链,推动优势产业延链、短板产业补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力争到2027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联农带农、集群发展的乡村富民产业格局,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6万元。
让乡村产业成为增收“金钥匙”
根据《行动计划》,我市将围绕优质粮食、特色果蔬、畜牧渔业、油脂油料、乡村旅游和乡村商贸流通六大产业集群精准发力,因地制宜培育15条乡村富民产业链,让乡村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在优质粮食领域,小麦产业链将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逐步扩大优质专用小麦、富硒小麦种植面积和占比,推动主食加工向产业化、数字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实现小麦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价值提升,到2027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产业链规模达到320亿元。
玉米产业链将支持发展玉米淀粉、蛋白饲料、乙酸乙醇、果葡糖浆等精深加工产品,到2027年,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60亿元。
种业产业链将培育推广高产、优质、抗逆、专用等农作物新品种,打造集科技研发、生产加工、展示交易、休闲观光等融合发展的现代种业产业链,将郑州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种业大市。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55亿元。
擦亮郑州“土特产”金字招牌
特色果蔬与畜牧渔业两大集群,将进一步擦亮郑州“土特产”金字招牌。蔬菜产业链将巩固中牟、新郑设施蔬菜优势,支持登封市、新密市建设高山蔬菜基地,加快郑州久鑫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等食用菌扩建项目建设进度,培育一批食用菌生产领军企业,提升蔬菜制酱、脱水、预制、调料、团餐制作等加工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到2027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产业链规模达到85亿元。
林果产业链则重点升级老果园,支持企业运用冻干、压榨、腌制等技术提升休闲果脯、果酱、果饮、食品添加剂等精深加工水平,到2027年,林果种植面积稳定在16万亩,产业链规模达到65亿元。
中药材产业链将鼓励西南部丘陵山区因地制宜发展金银花、黄精等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培育规模化种植主体,拓展中药饮片、中药代茶饮等深加工产品品类,到2027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产业链规模达到25亿元。
畜牧渔业方面,将建设年出栏量280万头超大型现代化生猪养殖场,到2027年,生猪出栏量稳定在300万头,产业链规模达到150亿元;着力稳定牛羊产业基础产能,在养殖规模较大的区域布局建设肉类屠宰加工厂,提升新密大隗牛肉及登封牛羊肉鲜汤美食影响力,提升牛羊肉就地加工水平,鼓励区域奶企打造“新鲜牌”,到2027年,牛羊产业链规模达到40亿元。
大力发展“后备箱”经济
油脂油料、乡村旅游、乡村商贸流通三大集群,将为乡村产业注入多元活力。
大豆、花生两大产业链将通过品种改良与精深加工,开发豆制品特色美食、高油酸食用油等产品,到2027年,分别实现65亿元、35亿元的产业规模。乡村旅游产业将充分挖掘沿黄、环嵩山、环伏羲山区域的生态、文化、旅游等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乡村康养、教育研学等乡村文旅产业,打造一批“嵩山民宿”“黄河民宿”“伏羲山民宿”等特色民宿集群。发展“后备箱”经济,支持发展酿酒、榨油、养蜂、制酱、碾米等乡村特色食品加工作坊、车间。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500亿元。
乡村商贸流通领域,支持大型服装企业将简易生产环节转移到乡村,推行“协会+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卫星工厂”“总厂+帮扶车间”等模式,到2027年,乡村服装加工贸易产业链规模达到200亿元。
同时,建设农产品加工、包装、冷链、仓储等设施,推广冷链云仓、共同配送、零担物流等模式。鼓励快手、淘宝、抖音等优质头部直播平台打造特色产品直播基地、“村播学院”,到2027年,乡村商贸物流产业链规模达到300亿元。
为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行动计划》明确,我市将聚焦全市15条重点产业链,在县域周边谋划建设一批乡村富民产业园,打造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乡村富民产业体系;分级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建设郑州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攻关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引导企业面向终端市场开展装备改造升级,发展柔性生产、共享制造等新模式。同时,鼓励各区县(市)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引导企业与农户共创一批“乡字号”“农字号”乡土品牌。
记者 董艳竹
编辑:胡昆
iPhone版
Androi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