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赓续红色血脉,探寻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全新路径,7月18日起,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会计学院“裕见非遗先锋队”的师生一行奔赴河南兰考,开展了为期近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弘扬焦裕禄精神,非遗赋能乡村兴”为主题。团队成员通过沉浸式参观学习、深度体验与亲身实践,感悟兰考改天换地的奋斗史诗以及焦裕禄精神的时代伟力,在行走的课堂中思索青年以非遗文化服务乡村发展的使命担当。藤椅破洞诉艰辛,焦桐树下植信念步入庄严肃穆的焦裕禄陵园,学员们怀着崇敬之情接受精神洗礼。在象征着焦裕禄同志不朽功勋的纪念场所,大家神情凝重,内心涌起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大家注意看这块展板上的照片——焦裕禄同志的藤椅右侧扶手有一个大洞。”在焦裕禄纪念馆,讲解员指着展柜里的一件珍贵文物,稍作停顿后说道,“那个洞是被钢笔顶破的。肝病发作时,他就用钢笔硬顶着剧痛坚持工作。”
学员们认真学习焦裕禄同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事迹,铭记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崇高品格,进一步筑牢了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奉献的思想根基和行动自觉。随后,学员们来到焦裕禄同志亲手栽种的焦桐树下。
指尖经纬承匠心,红韵藤条织新篇研学活动把理论学习拓展到了非遗文化传承实践领域。整齐列队,肃立致敬。在讲解员深情的讲述中,大家深刻领悟到“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这一共产党人的宝贵品质,正是焦裕禄精神的核心。回顾当年,焦裕禄同志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深入调研,创造性地制定出简便、易行、实用且符合规律的科学治灾方案,带领兰考人民在绝境中闯出一条生路。学员们纷纷表示,焦桐所承载的精神,如同一粒种子,已在心中深深扎根。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焦裕禄陵园外进行宣誓。吴艺涵 供图
在近一周的研学活动中,学员们对兰考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访。在焦裕禄纪念园,他们通过瞻仰参观与研讨交流,深入剖析了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并在党旗下重温誓词,进一步筑牢了信仰之基。在兰考县展览馆,学子们借助史料、模型以及导览讲解,全面且系统地了解了兰考从“三害”重灾区转变为幸福家园的奋斗历程,深化了自身认知。来到张庄村“四面红旗纪念馆”,学子们通过参观展陈、观看影像资料、聆听事迹讲述以及参与情景模拟等方式,沉浸式学习了“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这些榜样事迹,深刻体悟到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的革命豪情与集体智慧。这极大地强化了他们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信念以及为民服务的责任感。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焦裕禄纪念园内进行参观学习。 吴艺涵 供图
成员们在城关乡姜楼社区开展了为期数天的非遗编织工坊深度体验。在非遗传承人的精心指导下,学员们系统学习了“经纬编织法”这一传统技艺。他们从认识材料特性、掌握基础编织技法开始,逐步尝试独立设计并完成简易篮子等实用编织作品。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不仅亲身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独具匠心以及劳动创造价值所带来的成就感。部分成员还尝试将焦桐纹样等红色文化元素创新性地融入编织设计,探索红色精神与传统技艺的融合表达。在工坊活动期间,团队成员通过反复练习与交流研讨,加深了对非遗文化价值的理解,并将实践感悟凝练为具体的编织作品与心得体会。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城关乡姜楼社区内学习非遗“经纬编织法”。 田静雅 供图
青春踏泥续星火,风雨同路绘答卷本次研学实践堪称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更是一场与焦裕禄精神的跨时空对话。当青年于焦桐树下体悟“艰苦奋斗”的磅礴伟力,在“四面红旗”前领会“迎难而上”的使命担当,“裕见非遗先锋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传承精神:以红色基因作为根基,以匠心技艺作为脉络,在兰考这片蕴含深厚精神力量的沃土上书写青春答卷。
这场深入兰考的实践充分证明,精神的传承不仅需要回首历史,更需要青年将信仰的密码转化为守正创新的动力,让焦裕禄精神在匠心传承、乡村焕新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