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新闻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王朝锋 杜向东


在繁忙的工作 之余,能沉浸于吕宏军先生的《二十四节气·黄河文明的杰作》之中,实乃幸事,对先生的敬佩之情亦油然而生。这部凝聚先生40余载心血、历时8年雕琢的著作,无疑是二十四节气研究领域的一座巍峨丰碑,为我们深入探寻这一古老文化的奥秘提供了全景式的视角。

追根溯源 ,该书全方位呈现 了节气发展脉络。 吕宏军先生在书中对二十四节气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时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他提出,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先后历经探索、奠基、初步形成、确立和发展完善五个时期。从新石器时代农耕开始到商朝的探索期,先民通过天文观测活动为节气孕育奠定基础;西周时,社会形态稳定,圭表测影确定了"两至两分",成为节气的奠基时期;春秋战国的大变革催生了节气雏形,是初步形成期;秦汉时期国家大一统,农业与天文学进步,促使节气理论体系确立并应用;西汉至清初,历法不断改进,"七十二候""二十四番花信风"等标志着节气的发展完善。这种系统的梳理,使二十四节气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为研究节气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框架。

因地制宜 ,该书解密了 节气诞生的环境密码。黄河中下游地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是二十四节气诞生的关键。先生从气候、人文、地理、天文、农业、科技和人口七大环境因素入手,深入阐释了节气在此诞生的必然性。四季分明的气候为节气划分和命名提供依据;厚重的文化底蕴,如中华文明发祥地、河洛文化等,成为节气诞生的人文根基;居国之中的地理位置与天文条件,使该地区成为天文活动中心;发达的农耕文明奠定了农业基础;先进的科技与密集的人口则为节气诞生提供了动力。这一全面而深刻的论述,揭示了节气诞生背后的环境奥秘,为我们理解节气文化的根源提供了丰富的线索。

抽丝剥茧 ,该书详解 了节气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书中通过对大量文献和实物的研究,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二十四节气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从西周时期社会形态对节气的孕育,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对节气雏形的催生;从秦汉时期国家大一统背景下节气理论体系的确立与应用,到汉代至清代节气在不断探索和调整中的发展完善,每一个阶段都有详尽的论述。这种深入细致的解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见证节气文化的逐步成型与演变。

知行合一 ,该书彰显 了节气对生产生活的深远影响。 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农业和人们生活影响深远。在农业方面,先生指出先秦历法指导农业的不足,促使精准科学的节气产生。书中不仅介绍了如何依据节气安排农事,还深入阐述了气候、物候对农业的指导作用,以及节气农谚的历史源流、体系、特征、产生原因和指导原理。在人们生活方面,本书阐释了节气养生的基本理论体系,从衣食住行到诗词文化,全方位展现了节气如何融入日常生活,并点明养生原理。这部分内容使读者深刻认识到节气在传统生产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和实用价值。

寻根究底 ,该书解锁 了节气民俗的丰富内涵。 节气民俗是二十四节气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生首先明晰了节气与民俗的关系及节气的基本属性,进而阐述了节气对民俗的三大影响:产生众多节气民俗、促进民俗节气化、推动民俗融合与发展。书中以立春"咬春"、惊蛰"祭雷神"、元宵节民俗等为例,生动展现了节气民俗的丰富内涵与发展演变。这一研究不仅揭示了节气民俗的本质,还为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继往开来 ,该书强调 了节气保护传承的意义与举措。 作为一部理论性著述,本书深刻阐明了保护和传承二十四节气的重大意义,指出节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是黄河文明的杰作。在保护措施上,提出提高全民认识、建立相关场馆、加强文化挖掘整理与研究、倡导社会参与和立法保护以及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建议;在传承创新方面,倡导加强知识宣传普及、开展实践活动及创新传承方式。这些建设性意见为保护和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指明了方向。

拨云见日 ,该书解答了 节气相关的诸多困惑。书中还对使人困惑的多个节气问题给出了圆满解答。在节气形成区问题上,通过严谨分析,明确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节气形成区,中原地区是核心区;对于节气排序,指出以冬至为节气之首是天文排序法,以立春为首是四季排序法(农耕排序法);在节气确立的主导者和时间问题上,经对历史文献研究,认为秦汉时期的张苍是主导者,并推断出节气确立的时间范围。此外,还深入探讨了节气与传统文化观念的关系,揭示节气养生的理论基础,厘清节气与民俗的关系,解析清明民俗流变与杜牧《清明》诗的疑云。这些深入的探讨和解答,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节气文化的深刻理解。

《二十四节气·黄河文明的杰作》是一部集学术性、系统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佳作。它以丰富的内容、严谨的论证、独到的见解,全方位解读了二十四节气文化。无论是专业学者开展深入研究,还是普通读者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这本书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它不仅是二十四节气理论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值得我们反复研读、悉心品味。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