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与人亲
——“五一”假期郑州文旅市场魅力无限
芳菲季节,花样游“园”。5月5日,记者从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获悉,“五一”假日期间,郑州市各大公园、主题乐园人气一路走高,广大市民游客畅游其中,欢度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
据“去哪儿”平台数据显示,假期首日郑州市入围国内热门出发城市TOP10,综合大数据监测、抽样调查和区县(市)统计,假日期间全市接待游客超1100万人次,郑州文旅市场呈现出游园热、文化热、人气旺的火热场景。
“城区”变“景区”
历经5年改造升级的郑州世纪公园5月1日正式开放。开园当天,“精品陶瓷展”“插花盆景展”“儿童绘画展”3场文化展览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份精美的“艺术菜单”。从园林场,到世纪欢乐园,再到世纪公园,这座见证郑州发展历程的城市地标,正在以全新的姿态,绽放着别样的精彩。
“五一”假期,月季公园以1200余个品种30万株月季织就花海,为游客倾力打造了一场灵动雅致的花中盛会。郑州植物园的42亩月季园,分为田园、欧式、中式三大展区,给游客带来味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南环公园则以“一轴三区”的布局,以景观串联月季诗词展区、月季园,让游客感受诗意与花香的交织。
风车舞动,繁花盛放。郑州绿博园数万架风车在阳光下转出彩虹光晕,多处花海随风翻涌成彩色浪潮,奏响属于初夏的序曲;郑州爱乐乐团将舞台搬进月季园,在花瀑旁轻拨琴弦,奏响爱的乐章;当蓝调时刻浸染绿博园,落日折叠·森林“叶”曲于日落中启幕,游客在音符与暮色中沉醉,尽享假日休闲。
当露营的风吹到了“五一”,在山水的怀抱中支起帐篷,架起天幕,不失为一件乐事。“五一”期间,郑州蝶湖公园露营市集好不热闹——巨型草地麻将带来无限趣味,一场场酣畅淋漓的泼水大战,在欢声笑语中驱散暑气。当夜幕降临,派对DJ闪亮登场,找个帐篷一坐,吹着晚风,品尝美食,“城区”也是“景区”,游“园”如此惬意。
游“园”启新知
“春日上嵩山,武林有意思。”4月17日,少林寺碑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5月1日,融合“寺、禅、僧、武、和”五大主题的少林寺数字档案展厅正式开放,吸引着慕名而来的游客。“少林寺碑碣,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存,更融合了历史、书法、绘画艺术,对弘扬传统文化意义深远。”北京游客苑一帆感慨道。
为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假期新选择。河南博物院首个沉浸式文物讲解剧《国宝奇妙游》假期上演,郑州博物馆《丝绸幻旅》VR大空间沉浸体验正式亮相,手工体验、考古讲座、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由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的“触摸历史深度 感知华夏文明”系列活动也在假期精彩呈现。
触摸华夏文明的源头密码,这个假期,你可以——“五一”假期,巩义石窟推出“鼓震九霄·寻迹飞天”活动,一群身着华丽服饰的舞者,在光影交错中翩翩起舞,游客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石窟之中,与飞天共舞,共同欢度节日。与此同时,巩义双槐树遗址考古工地面向市民开放,“六大沉浸式活动+八大趣味互动”让游客迈入历史的深邃。
来吧,这里可有“戏”——在郑州中牟,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和建业电影小镇累计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客流再创新高,成为全国瞩目的现象级旅游“目的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上新的《麦子啊麦子》《红庙学校》《唱吧跳吧》等4部剧深受游客喜爱,景区假期前预订比例同比提升20%,5月2日、3日主剧场次全部售罄,省外游客占比超八成。
5月1日,由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的“2025非遗手作消费季”在管城区阜民里街区正式开放。漫步主会场,来自全市各县区的非遗传承人各显绝技,组成了一个展示金石之美、器物之趣的立体美学空间:在这里,感受传统香包与绳结艺术的精妙;在这里,轻挽长发,装扮成古装佳丽;在这里,爱上文创刺绣,看了又看欲罢不能。
乐哉举家游
亲子家庭出游一直是假日旅游的主要构成,银基动物王国的“星空草原”、方特“双园”派对、郑州海昌海洋公园的“海洋大秀”、黄河滩地公园的“湿地花海”都成为举家出游的热门目的地。
今年“五一”假期,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交出了客流营收双增长的亮眼答卷。据统计,度假区累计接待游客53.9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7%,旗下动物王国、冰雪世界等乐园人气十足,酒店日均入住率超九成,带动度假区整体营收较去年同期增长4.9%,充分彰显文旅消费市场的强劲活力。郑州海昌海洋公园的“海洋+”系列假日狂欢体验,首次与音乐跨界融合,同时融入非遗、科普、潮玩等元素,通过演艺升级、活动创新和精细化的运营保障,获得“人气”和“口碑”双丰收。据统计,郑州海昌海洋公园假期累计接待游客近15万人次,全新的水下人鱼蝴蝶演艺连续两次登上央视,“出圈”又“出彩”。
春末夏初的黄河边,郑州黄河滩地公园一派绿洲风光,游客沿着黄河滩地生态游线路,欣赏大河壮美。登上南裹头观景台,黄河的磅礴收入眼底,海事观景点视野绝佳,随手一拍即是大片。生态廊道全程60公里,沿途有22条道路贯穿公园,每一处弯道、每一段直路,都串联起不同角度的黄河,让骑行者尽情沉浸在这天然画卷之中。
有“他”护周全
这美景可人的背后,你可知,有无数人在默默坚守——“五一”假期前夕,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部署安排假日产品供给和保障工作。各开发区管委会、区县(市)政府组织应急、文旅、公安、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多措并举提升游客体验,严厉打击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积极维护文旅市场秩序。
各级各部门在假日期间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等机制,确保工作不空档。登封、巩义、中牟、新密等重点旅游县(市)成立专班,确保文旅市场的平稳运行。郑州交警加强警力部署,加强路面管控,加强隐患排查,加强部门联动,加强交通违法查处,为广大交通参与者提供出行服务。市场监管部门加强价格执法,严厉打击哄抬物价、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郑州市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中心密切关注客流变化、科学动态调配运能,城市公交、轨道交通、出租汽车各领域密切配合,提高综合运输效能,全力以赴保障乘客出行。文旅部门会同公安、交通、铁路、航空等部门加强沟通,共同做好假日信息统计工作。假日期间,全市文旅市场平稳有序。
记者 李居正 文/图
河南消费市场假期活力十足
郑州十大商圈日均客流量同比增长14%
昨日,记者从省商务厅获悉,“五一”假期,全省各级商务部门围绕以旧换新、精品购物、精致美食等领域启动系列促消费活动,同步发放消费券,精心打造新场景,丰富市场供给,有力拉动消费。全省重点监测的零售和餐饮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总额(营业收入)1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郑州十大商圈日均客流量近80万人次,同比增长14%左右。
以旧换新激发消费新潜力
“五一”假期,随着加力扩围以旧换新活动全面铺开,全省各地因地制宜细化工作举措,举办汽车文化节、家电嘉年华等活动加码促销,让以旧换新政策落地落实,厂家商家也抢抓政策东风发布新品、叠加补贴优惠,多方发力推动大宗消费品市场迎来“焕新”热潮。大容量冰箱、大尺寸电视、洗烘一体机、节能型空调、电脑、手机、智能手表等绿色智能产品成为假期热销商品。据统计,“五一”假期重点监测的零售企业家用电器类、汽车类、通信器材类商品销售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0.6%、18.8%、5.5%。
消费券撬动消费新活力
为助力全省“乐购河南·品质生活”二季度促消费活动,省市县联动、政银企协同,多方加力发放消费补贴,用“真金白银”精准撬动消费市场增长新动力。省级层面围绕零售、餐饮、文旅、住宿等领域,省财政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发放“乐购河南”消费券。4月30日第一期“乐购河南”零售、餐饮消费券已发放,群众参与热情高涨,市场反响良好。在市级层面,郑州等地市同步发放地方消费券,激发节日消费活力。如郑州市财政投入资金1500万元分批次、线上线下联动发放“乐购五一”消费券。
“首发经济”引领消费新动力
“五一”假期,各大商圈频频“上新”,首发、首秀、首展、首店密集落地,“首发经济”集聚引流效应充分释放,为我省消费市场注入新势力。瑞士斯沃琪联名系列巡游之旅河南站在大卫城拉开帷幕,首次全新发布的11款系列腕表以及地球任务巡游车吸引众多消费者驻足;“首届全国方言幽默节”在郑东新区尚座喜剧街举行,全国方言大咖齐聚中原;粉奇IP团体河南首秀在郑州探十里上演《粉色梦境之旅》,让商场化身为游乐场,吸引众多小朋友互动;连杏双皮奶(河南首店)、那时新疆、泰丙珠等特色餐饮品牌在正弘城上新,吸引众多食客前来品尝。据监测,“五一”期间,郑州市二七商圈、花园路商圈等十大商圈日均客流量近80万人次,同比增长14%左右,日均营业额同比增长8%左右。
商文旅融合展现消费新趋势
“五一”期间,全省各地在促进文旅商消费供给深度融合创新实践方面用真招、出实效,郑州磨街、阜民里等多条特色街区竞相打造丰富多彩的特色市集、文化演出、非遗体验等消费场景,将商业、文化、旅游、体育元素有机融合,让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消费成为节日消费增长新引擎。
全省各地精心打造地方特色美食品牌,拓展“餐饮+旅游”“餐饮+电影”“餐饮+赛事”等消费链,通过美食榜单、美食地图、美食集市、网红美食评选等方式推介名菜名吃品牌,让传统特色美食焕发新生力。“五一”假期,全省重点监测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为348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
记者 成燕 孙婷婷
郑州铁路迎返程客流高峰
昨日发送旅客超98.2万人
5月5日,国铁集团郑州局管内各大火车站积极服务假期客流返程高峰(如图),发送旅客超98.2万人,计划开行旅客列车1816趟,增开临客列车107趟,全力满足返程旅客乘车需求。
根据车票预售情况分析,返程直通客流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济南等热门城市,管内客流集中于郑州往返洛阳、开封、南阳、商丘等城市之间。为满足旅客出行需要,国铁集团郑州局提前研判客流趋势,统筹高铁和普速运力资源,积极挖潜京广、济郑、郑太等重点线路和郑开城际等新线运能,及时增加热门方向和区段运力投放,计划增开北京、上海、杭州、西安等热门方向直通临客列车34趟,在管内郑州东至商丘、安阳东至周口东等热门区段增开临客列车73趟。上线175.5标准组动车组,动车组上线率达98.9%,最大限度满足旅客返程需求。
记者 张倩
郑州机场保障
超40万名旅客顺畅出行
记者昨日从郑州机场了解到,今年五一假期,旅客乘机出行热情高涨,初步统计,在为期5天的假期中,郑州机场累计保障超40万名旅客顺畅出行。
据了解,假日期间,郑州飞往昆明、乌鲁木齐、海口、深圳、广州、厦门、三亚、上海、成都、重庆等地的航线较为热门,郑州机场累计保障进出港航班超3000架次,日均执行航班超600架次。其中,假期第一天航班最为繁忙,共计执行航班664架次。
为确保广大旅客假期顺畅出行,郑州机场推出一系列服务举措。加强引导问询力量,及时分流旅客,有效提高了办理值机手续的效率;设置特殊旅客休息室,为无家长陪同儿童出行配备专人陪护,假期累计护送超过200名无陪儿童顺畅乘机;根据客流动态加开团队专柜、提供专人引导,累计保障团队旅客超过2000人次;针对晚到旅客,增开加急柜台,并为旅客提供“爱心小黄车”,实现“点对点”快捷运送服务。
记者 张倩
五一假期,省市科技馆累计接待超12万人次
科技互动,寓教于乐。记者昨日获悉,今年五一假日期间,河南省科技馆迎来参观热潮,累计接待观众达8.2万余人次,郑州科技馆接待游客超4.5万人次,双双刷新纪录,展馆人气再攀高峰。
打造“科学+”全国体验之旅 ,60场主题科普活动轮番上演……据了解,两馆在假日期间精心策划多场特色主题活动,河南省科技馆开展“怒发冲冠”“特斯拉线圈”“螺旋桨的推力”等经典项目,游客们在趣味体验中收获满满的科学知识。郑州科技馆围绕建筑、自然、数学、工程四大领域,策划五大主题实践,融合“劳动教育”与“科学探索”,60场主题科普为青少年打造一个沉浸式、互动式、创造式的科学成长平台。
记者 刘盼盼 文/图
郑州文博场馆“五一”假期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
精彩文博活动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郑州博物馆门口的队伍排成长龙、考古工地的文物风筝“圈粉”、3600年前的商王“穿越”到博物馆“设宴”……这个“五一”假期,郑州市各大文博场馆以精彩各异的创意活动刷爆朋友圈。截至5日17:00,全市文博单位接待参观人次99.43万,与2024年同期相比增长58.62%;文博市场总收入2132.07万元,与2024年同期相比增长53.23%。全市博物馆、考古工地、遗址公园等文博场所共开展9类81项惠民活动1770场,比2024年同期增长42.17%。
从商代都城遗址的趣味解密到“城市考古体验课堂”的青铜精油皂,从街头巷尾的“移动博物馆”到“密集恐惧症”爆发的郑州博物馆大厅,郑州文博场馆游客人数再创新高。通过科技赋能、跨界融合、深度体验等创新举措,探索出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新路径,千年文明由此焕发夺目生机。
科技赋能:让历史可感可知
在郑州文庙,“孔子印象展”借助数字化手段,让游客突破时空界限与至圣先师隔空对谈,现场编钟礼乐体验更是带领观众穿越回崇礼尚乐的时代;“六艺传习”体验馆则凭借体感投影与三折幕马车等科技手段,赋能“五礼”学习,吸引大量游客沉浸式解锁古代君子必修课,感受古人风雅……一位来自山东的游客表示:“商都博物院复原早商都城建设的场景展示非常震撼。在这座博物院里,处处都能感受到早商先民的卓越智慧。特别开心能在这么舒适美好的季节来到郑州,感受这座古都的勃勃生机。”
同样令人震撼的还有5月1日起在郑州博物馆亮相的“丝绸幻旅”VR大空间沉浸式体验。该项目将“丝路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突破传统展览形式,借助虚拟现实技术,采用大空间VR自由行走技术,结合高精度3D建模、动态捕捉与全景声效,带领观众穿越千年历史,感受丝绸之路上璀璨的中西文明交织,体验一场震撼心灵的文明之旅。
跨界融合:传统文化的新表达
这个假期,郑州文博活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打破边界。在双槐树遗址,“文物乘风计划”将考古与非遗完美结合——数米长的“青铜罍”风筝由非遗传承人亲手制作放飞,其纹饰严格按照出土文物绘制。当“彩陶双联壶”“青铜鼎”等特制文物风筝在百米高空稳稳悬停时,现场响起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这欢呼声,是对古老文明的礼赞,也是对文化传承的自信。“我第一次见到几千年前中国先民创作的纹样‘飞’上天,这样的‘跨界’就是最好的融合。”历史文化爱好者李先生评价道。
美食与文物的跨界同样惊艳。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致力打造“可触摸的历史、可品尝的文明、可带走的记忆”,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郑州城市文化地标。推出的“兽面纹曲奇”将青铜器纹饰转化为可食用艺术品,日均销售数百份;“甲骨文咖啡拉花”让年轻人在啜饮间学习古老文字,成为社交平台爆款。更妙的是《商王的盛宴》互动剧,观众在品尝古法美食的同时,还能与“商代舞者”共舞,这种“五感体验”模式被游客点评为“最具创新力的文化消费场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艺术与劳动的融合。在商都书院街“城市考古体验课堂”,小观众通过精油皂的制作感受青铜铸造技艺;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的“商城劳动课堂”,带孩子们通过破解青铜农具纹样中的耕作密码,编结商代风格的绳结。“这比课本上的文字记录直观多了。”参与活动的初中生小陈展示着自编的绳网,“原来3600年前的农民就这么聪明!”
深度体验:从观看者到传承者
青台遗址的“布满好个春”扎染活动,让非遗技艺变得可触可及。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如何用茜草、蓼蓝等古法染料复原出土丝绸的色彩,9岁的朵朵成功染出太阳纹方巾后兴奋地说:“我要把它挂在书包上!”据统计,这类手作体验项目的参与者中,青少年占比达70%,远超传统展览。
考古盲盒持续引发热潮。双槐树遗址推出的“动物考古盲盒”“文物修复盲盒”带游客在游戏中学习考古发掘知识、体验文物修复技艺,使晦涩的考古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代际传承也成为文博活动中动人的风景。在“聆听千年丝弦之韵”活动现场,古琴传承人手把手教5岁孩童拨动弦、古琴与鼍鼓合奏赢得满堂喝彩。“艺术是连接古今最好的桥梁。”从事艺术教育的李老师感慨,“孩子指尖的温度,让我看到了非遗延续的希望。”
文化赋能:从节日盛宴到日常滋养
“五一”文博活动的这场“文化狂欢”影响力正持续发酵。在社交平台,大学生小洪晒出用青铜模具制作的精油皂:“每次使用都想起商文明的辉煌。”市民王女士将扎染方巾用作茶席,笑称:“让5000年的色彩装点日常生活。”而郑州博物馆“五一”“上新”的文创产品销售额达45万元——每一件文创跟着游客“回家”,都将带来日常生活中持久的精神滋养。
更深层的改变在于游客的“习惯养成”。参与活动的外地游客纷纷表示“对郑州历史有了全新认识,郑州值得再来”,而于本地观众,也养成了节假日逛博物馆的习惯。
“这个‘五一’,我们的文博活动让传统文化也可以很‘潮’、很年轻。”郑州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当数千年前的纹饰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时尚元素,当考古工地变成亲子研学热门地标,传统与现代就实现了‘共舞’,千年文明在郑州‘活’力迸发。”
记者 左丽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