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不仅是华夏文明的精神源头,更是承载先民情感与音乐的重要载体。9月24日晚,一场以《诗经》为主题的大型合唱音乐会——“乐只君子:赵军合唱作品音乐会”,在河南艺术中心音乐厅上演,带观众在合唱中聆听《诗经》的回响,感受中华文明跨越千年的生命律动。

本次音乐会是2024年度河南省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扶持项目(青年人才扶持计划推介),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河南省音乐家协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音乐学院承办,旨在以现代合唱艺术重新诠释《诗经》的千年韵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该项目以1908年清末学部所编《诗经古谱》为蓝本,谱系在乾隆年间《诗经乐谱全书》基础上演进而成,是现代《诗经》音乐研究的重要文献。音乐会整体结构以“佳人—君子—生灵—农桑”为脉络,精选十首经典诗篇,由河南省艺术研究院青年作曲家赵军重新谱曲,融合古典音韵与现代合唱技法,力图还原《诗经》原有的音乐性与情感精神。

音乐会由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音乐学院青年教师与微风室内合唱团联袂演出,青年指挥家李条红执棒,共分为序、佳人篇、君子篇、生灵篇、农桑篇、尾六个部分,包括十首曲目,每首作品均兼具独立艺术价值与整体叙事连贯性,诗乐相生。

序曲《淇澳》出自《国风·卫风》,以男高音领唱与混声合唱交织,描绘君子如竹如圭的高洁形象;佳人篇包含《关雎》与《蒹葭》,前者以男声合唱表达君子对淑女的倾慕,后者以无伴奏混声合唱营造朦胧幽远的意境;君子篇涵盖《鹿鸣》《南山有台》,从宴饮之乐、德行之颂到治世之象、处世之智,多层次展现“君子”内涵;生灵篇以《駉》为代表,通过骏马意象赞颂国力昌盛;农桑篇包括《十亩之间》与《七月》,前者以女声小合唱勾勒田园闲适,后者以大型叙事合唱展现农耕文明的壮阔图景;尾声《都人士》出自《小雅》,以男高音与合唱共同回望礼乐文明的光辉。

本音乐会在艺术呈现上具有显著特色。整体性与独立性统一,十首作品既可独立成篇,又通过主题串联成完整的音乐叙事,气息相连、意蕴相承;音乐形式丰富多样,涵盖无伴奏合唱、混声合唱、领唱、吟诵、器乐伴奏等多种形式,曲式结构包括二段式、三段式、变奏曲式等,技术层面兼具复调、和声对比与声部交错;古典与现代结合,部分曲调借鉴清代古谱,同时融入现代手法与节奏处理,既保留《诗经》重章叠唱的本真,又赋予其当代审美气质;艺术张力显著,通过人声与器乐(如埙、中国大鼓、铃鼓)的配合,营造出跨越三千年的时空对话,情感层次丰富,舞台表现力强。

演出后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点赞“乐只君子”不仅仅是一场音乐会,更是一次文化寻根与艺术创新的实践——它不仅推动了古典诗词现代传播,通过合唱这一集体性、仪式感强的艺术形式,让《诗经》从文本走向声音,从课堂走向舞台,增强其传播力与感染力;还探索艺术形式创新,目前以《诗经》为题材的合唱作品尚属少见,本项目填补了这一空白,为古典诗歌的现代音乐转化提供了范例。此外,弘扬礼乐文明新风尚,《诗经》中所蕴含的“风雅精神”——对自然、生命、劳动、礼仪的赞美,与当代倡导的“明德修身、文化自信”高度契合,音乐会正是对这一精神的现代呼应。

“乐只君子,邦家之基”。这场音乐会不仅是对《诗经》音乐的复活,更是对中华文明精神脉络的一次深情回溯。它让我们听到的,不仅是三千年前的旋律,更是一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

正观新闻记者 秦华 文/图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