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照亮前程——聚焦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
揭秘技能天团背后的成功“密码”
技能如何改写人生?
记者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中,聆听了6位高技能人才用技能点亮人生的奋斗故事,他们用亲身经历诠释了技能之光照亮前程。
凭技能可以为国争光
“我拿到了金牌,我也能为国争光,这个是我送给自己最好的19岁生日礼物。”2024年,第47届法国里昂世界技能大赛上,来自河南化工技师学院的鲁静怡,战胜众多世界顶尖选手,夺得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比赛冠军,实现了中国在这个项目上的金牌蝉联。
鲁静怡夺冠有什么秘诀?中考失利后鲁静怡最终选择进入中专学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选择环境保护与检验专业。2021年7月,鲁静怡成为世界技能大赛河南省邀请赛的志愿者,近距离接触到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后,她真正体会到技能大赛的魅力,转身投入这个赛道。
走进化学实验室,拿起滴定管,每天训练12个小时……这是鲁静怡的日常操作,也是她不断用刻度丈量自己的极限。“站在国际赛场的最高领奖台,国旗高高举过头顶的那个时刻,我明白,起点低,不代表走不远;凭技能,我们都可以为国争光。”
为战斗机“打磨”小零件的大国工匠
2025年9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正式认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郑飞职工牛雪平为“大国工匠”。这份荣誉,是对他多年来在航空工业领域坚守与贡献的高度认可。
郑州飞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席技能专家、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牛雪平,称自己是一个为战斗机“打磨”小零件的手艺人。
牛雪平的航空之路始于1993年,凭借在实习期间的突出表现,他毕业后顺利进入郑飞,被分配到最先进的加工中心,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已经和这些小小的零件打了29年交道。
一件不起眼的航空结构件,在牛雪平的手中,却是战机安全翱翔的关键。牛雪平带领团队建起了智能生产线,让合格率超过99.7%。“这些小小的零件,见证了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征程。小零件也有大作用,小零件也能托起大国梦。我很自豪,我的梦想就是让每一架中国战鹰,都装上咱最好的零件。”牛雪平说道。
把“照顾好老人”的初心变成硬本领
“从实训课堂到全国赛场,养老护理不只是技术,更是责任。把‘照顾好每一位老人’的初心,变成了拿得出手的硬本领。”吴亚琳是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养老护理项目(职工组)金牌获得者。
养老护理工作累吗?吴亚林,这位29岁的“老护理员”回答“累”,但累得有价值。每一个技术动作是否精准,都连着老人的“生死安危”;调对一次气垫床压力,就能让老人少受一次压疮剧痛;精准操作一次鼻饲护理,就能让老人减少一次误吸窒息的风险。
“练熟一个动作,老人们就多一分‘不被折腾’的尊严。”吴亚林表示,养老护理听起来很普通,不够“高大上”,但对她而言,这份工作并不普通,“每一个护理人小小身体的后面都拖着大大的影子,影子里面帮老人遮风挡雨。”
“钢铁裁缝”焊出国之重器
“我是握了16年焊枪的老焊工,我焊接的机器叫国之重器。”弧光闪烁、焊花飞溅,一个个小零件“拼”成大国重器盾构机。这就是“钢铁裁缝”王安永所从事的工作,这位中铁装备集团盾构公司铆焊车间智能制造班组长,凭着精湛技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大国工匠,王安永的成长轨迹,正是新时代产业工人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生动写照。
2008年,高中毕业的王安永选择焊工这条道路,2013年入职中铁装备集团盾构公司后开启了升级之路。他焊接的刀盘创造了一个月掘进1226米的全国纪录。一次次手握焊枪,趴在设备前,一百道、两百道、一千道,王安永把操作标准刻进肌肉记忆里。
“从‘春风号’到‘彩云号’,我参与制造的300多台盾构机,在全世界的地心深处穿梭。从传统焊接到智能焊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勋章上有了咱技能人的名字。”王安永和伙伴说:“未来车间的天花板,将由我们抬高一厘米。”
他被工友称为“柴油机调试大王”
一汽解放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发动机装调工高级技师、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鹿新弟,被工友称为“柴油机医生”“柴油机调试大王”。
“哪有什么大王,只是38年日复一日的磨砺。”在轰鸣的柴油机车间里,他俯身倾听机器的“心跳”,指尖轻触便能诊断“病因”。“你看我这耳朵现在有点背,这是常年待在车间里磨的,但只要在车间里走一圈,哪台柴油机的声音不对,分分钟我就知道问题在哪儿。”
面对国外技术垄断,他敢与洋专家叫板,用实力赢得尊重。“当有人拍着我肩膀问,德国人都搞不定的技术,你行?我咬着牙干了3年。”上万次实验后,鹿新弟把柴油机调试时间从52分钟砍到25分钟,让机器“零缺陷”下线。“3年难不难?难!38年难不难?难上加难!但咱干工匠的,就得熬得住寂寞, 坐得住冷板凳,我们技术工人,要用实力赢得尊重。”鹿新弟说。
给神舟飞船制造“关节”的人
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特种精密轴承研究所所长周琳,是洛轴的一名轴承设计师,也是给机器制造“关节”的人。
此刻,这些“关节”正助力神舟飞船平稳与行,助力FAST天眼探索深空,在深蓝之上。航母中,也有它的身影。当接到FAST轴承研制要求时,周琳意识到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每一项要求都达到了极致,都是对现有技术的挑战。
“我们手里的空白图纸只能靠反复的计算迭代和试验来摸索和绘制,失败了就重来,没有先例就创造先例。直到这个近2米的轴承跳动已经远远小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直到这个天眼可以傲视苍穹,我知道,我们成了。”周琳说。
在与轴承结缘的30年里,周琳见证了我国自主研发的轴承屡次打破垄断,在风力发电、盾构机、地铁、新能源汽车上自如地转动,转动着的不仅仅是轴承,更是中国制造迈向自强的动力。
记者 李娜 刘盼盼
编辑:宋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