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争先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系列报道

以“郑州枢纽”之能 促“统一市场”之畅

天时地利聚英才。9月19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郑州开幕,3420名参赛选手将在竞技场上续写“技能照亮前程”的中国故事。

“本届大赛在郑州举办,既是国家对河南及郑州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果的肯定,也是基于郑州无可替代的战略区位和超级交通枢纽优势的综合考量。”见证郑州航空业蓬勃发展的南航河南公司工作人员杨现利告诉记者,郑州密集的国内航线网络为远距离的嘉宾和选手提供了快捷选择,此外大赛还涉及大量精密设备、工具、布展材料的运输,郑州的“航空+铁路+公路”等多式联运体系为此提供了完美解决方案。

枢纽优势铸就发展新引擎,机遇之城扬帆正当时。纵横交错的高铁网络、辐射全球的航空运输、贯通南北东西的公路网在此交会,正赋予郑州这座千年商都前所未有的发展动能与时代机遇。郑州交通优势正转化为流通优势,为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坚实的物流支撑。

“米”字形高铁网

重塑经济地理格局

高效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血脉经络。郑州如何发挥区位交通优势,更好地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在“米”字形高铁发展轨迹中,便能找到答案。

郑州率先建成全国首个“米”字形高铁网,成为国家高速铁路网的“心脏”。京广、徐兰、郑渝等高铁在此交会,将全国各地与郑州紧密连接。

一张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八方的交通蓝图在这里变为现实:从郑州出发,2小时出行圈覆盖北京、西安、武汉等主要城市,5小时抵达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活跃区,其“高铁朋友圈”之广,在全国独占鳌头……郑州这个曾经的铁路十字路口,已成长为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战略支点。

每天晨光熹微中,郑州东站数十列银白色动车组整装待发,犹如一支支蓄势待发的箭矢,即将沿着“米”字形高铁网通向四面八方。

“G96次列车请准备发车。”站长李建国对着话筒说。透过控制室玻璃,他注视着站台上的熙攘人群,想起20年前那个秋天——2005年,他还是个年轻值班员,亲眼见证河南第一条高铁郑西线打下第一根桩基。“那时谁能想到,20年后的今天,我们会拥有纵横交错的‘米’字形高铁网?”李建国感慨道,手指轻轻划过控制台上的铁路网络图。

时空重构,改变生活轨迹。34岁的茶叶商张丽是高铁改变生活的直接受益者。她的故事,是千百万人因高铁而变的缩影。

“2010年前,我从信阳到西安推销茶叶,要坐十多个小时绿皮车。”张丽回忆道,“现在坐高铁只要3个小时。早上在信阳采茶,中午就能在西安茶城里泡给客户品尝。”

高铁不仅缩短了行程时间,更拓宽了张丽的商业版图。“去年我打开了甘肃和山西市场,正是因为郑太、徐兰高铁让物流变得高效便捷。”张丽笑着说,她的茶叶生意随着高铁线路的延伸而不断扩大。

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眼下,平漯周高铁、新建郑州南站、雄商高铁等项目正加快建设……郑州高铁网不断强健“血脉经络”,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带来蓬勃朝气。

空中丝绸之路

架起内陆开放之桥

不仅高铁“跑得快”,如今,郑州在航空领域也展现同样惊人的辐射力。

凌晨4点,郑州机场北货运区依旧灯火通明。巨型起重机隆隆作响,将一个个集装箱精准装入货机腹舱;电子运单显示屏上,数据实时跳动更新;海关查验区内,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子产品、冷链生鲜正在快速通关。

“这批南非海鲜明天中午就能摆上北京、上海的餐桌,而郑州生产的智能手机零部件,36小时内可抵达全球大多数制造商手中。”河南一货运代理公司负责人张伟告诉记者,他的团队每天处理超过200吨跨境货物,“时效就是竞争力,航空运输为我们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关键支撑。”

“统一大市场不是封闭的内循环,而是更高层次开放下的资源高效配置。”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授赵辉表示,“郑州正在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连接点,通过航空网络将国内市场与全球市场紧密联接,使内陆地区同样能够高效参与全球分工。”

蓝天有多大,开放合作的空间就有多大。卢森堡当地时间9月12日,中豫航空集团与卢森堡货航在卢森堡签署了《“双枢纽”建设战略合作备忘录》。这是去年6月双方《“双枢纽”建设十年合作框架协议》和《战略合作协议》的再提档、再升级,就做强航空货运、开拓绿色航线、发展航空经济等提出了新的构想,为郑卢“双枢纽”建设注入更强劲动力。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郑卢航线网络覆盖欧美亚三大洲24个国家200多个城市,卢森堡货航在郑累计货运量超过120万吨,带动郑州机场年货运量突破80万吨,郑卢客运航线成功开通……虽两地相隔万里,但依托一条空中航线,使各自的市场成为彼此的机遇,使各自的发展成为彼此的助力。

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表示,为深度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机场三期工程、中国邮政航空枢纽等项目将按下建设“快进键”,持续提升货运枢纽能级。核心引擎再升级,郑州—卢森堡、郑州—吉隆坡这两大“黄金双枢纽”的协同牵引作用将进一步放大,成为联通欧亚的空中主动脉之一。以此为基础,推动“空陆数海”四条丝绸之路深度融合、提质增效,打造高效畅达、智慧赋能的国际物流与贸易通道体系。

多式联运

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

多式联运,枢纽能级显著提升。目前,郑州已初步形成以航空、铁路为骨干,公路为脉络,海运为延伸的国际多式联运大通道,服务范围覆盖全球200多个城市。

“现在不是‘等米下锅’,而是‘货等车皮’!”在郑州国际陆港,郑州中原新丝路国际多式联运有限公司负责人兴奋地告诉记者。他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个不停,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争相预订班列舱位。“最近一批从长三角地区运来的电子产品,上午刚通过公路运输抵达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下午就装上了前往德国汉堡的中欧班列,15天后就能到达欧洲客户手中。多式联运不只是多种运输方式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高效衔接实现‘1+1>2’的效果。”

据了解,郑州首创的“一单制”“一箱到底”模式,实现了全程可视化监控,客户可随时查询货物位置,解决了传统联运中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海运+铁路”“航空+公路”……这种多式联运模式正在郑州日趋成熟。

“未来竞争不再是单个运输方式的竞争,而是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竞争。”专家指出,郑州多式联运的快速发展,不仅重塑了中国内陆地区的开放格局,也为全球供应链提供了新的中国解决方案。郑州通过构建多式联运现代物流体系,有效降低了全社会物流成本,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郑州—连云港“海铁直运”线路开通、郑州—天津港首趟“铁海直运”班列开通……站在新的起点,郑州多式联运正在编织一张更密、更广、更智能的国际物流网络。

以通达之力汇聚资源,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郑州,这座流动的枢纽城市,正以其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持续为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流量”与活力。

记者 张倩



编辑:胡昆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