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电商公司已依法缴清21万元罚款。”近日,在郑州高新区人民检察院与11家单位联席会议上,一起恶意注销登记案的办结引发关注。这起案件的圆满解决,彰显了检察机关守护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决心与智慧。

时间回溯至2021年,李某在郑州高新区注册成立某电商公司,从事家电网络销售。2023年3月,为谋取私利,李某在无真实交易的情况下,为河北某公司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11张,价税合计超120万元,税额14万元。2024年1月,公安机关以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将李某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经审查,检察机关认定李某构成犯罪,但因其情节轻微、认罪认罚且补缴税款,依法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

然而,案件并未就此画上句号。1月27日,行刑反向衔接机制启动,刑事检察部门将案件移送行政检察部门。办案检察官李濯清审查发现,李某竟在案件侦办期间,利用企业简易注销登记的形式审查漏洞,于2023年12月28日提交虚假证明材料,恶意注销公司,企图逃避行政处罚。

面对税务机关“企业注销后无法处罚”的回应和行政机关“程序无误”的说明,郑州高新区检察院并未止步。4月29日,一场公开听证会召开,5名具有行政执法专业背景的听证员与行政机关代表共聚一堂。经释法说理,听证员一致认为,李某的行为违反诚信原则,行政机关应撤销注销登记,恢复市场主体资格,依法予以处罚。

听证会后,检察机关迅速行动,分别向市场监管部门和税务机关发出检察建议。6月11日,市场监管部门撤销注销登记,税务机关恢复税务登记,并依法对该公司作出21万元罚款。至此,这起恶意注销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案件虽结,思考未止。针对信息壁垒、程序衔接等问题,郑州高新区检察院总结类案经验,联合公安、税务、市场监管等11家单位建立信息共享、线索移交等8项机制,织密行政执法与检察监督的协作网,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再添一重保障。

记者 孙庆辉 通讯员 方宝岭


统筹:赵青
编辑:王洋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